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低龄留学是否理性
//www.workercn.cn2015-11-10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刚结束的英国中学校长访华团阵容堪称历年之最——15所英国中学校长巡回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的6大城市提供英国留学咨询服务。而在本月中旬,也将有美国、加拿大多所包括蓝带、贵格会、贵族及顶尖寄宿精英中学来广州揽生源。“甚至幼儿园也已经开始有中国留学生的身影”。(《南方都市报》11月9日)

  ●支持

  能够适应不同文化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家庭经济条件的富足以及理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如今国外的中学组团来我国招徕生源,也恰恰说明了我国留学规模越来越低幼化。对此解读各异,却妖魔化比较明显:有人将“幼儿园留学”当作对中式教育的全盘否定,有人则认为这些父母过于盲目、缺乏理性,孩子在国外很难适应。

  其实,这些分析都有些夸张。在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外国的学校普遍认可中国留学生的高素质,这恐怕也是他们招揽中国生源的因素之一。而中西方教育都各有优点,也存在缺点。可以说,中西方的交流是好事,我国的父母越来越多选择西方教育,也有利于我国教育的改革。

  当然,不否认有些家长过于盲目,对出国留学准备不足,但整体而言,我们应该相信父母有一定的理性,也应该相信我国的孩子有能力在外适应不同的文化。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问卷网(3000人参与)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53.9%的受访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边玩边学、注重快乐的西式教育是首选,也有42.3%的受访者坚持认为,这个阶段中式教育强调的认真扎实更重要,吃苦应该吃在前。在这项调查里,且不说双方的观念如何,也不说孰高孰劣。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受访者对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都有深入的了解。

  对中西方教育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说明我国的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的选择,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理性选择,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更多的是对自身认可的教育理念的一种付诸实施。所以说,不必妖魔化“幼儿开始留学”。也没必要对中西方教育做非此即彼的否定。 刘义杰

  ●质疑

  任何地方都能成才

  “出国热”高烧不退之下,去年曾有一位中产母亲吐槽“必须送孩子出国”引发热议:你的孩子必须出国留学吗?六年前,这位女士和丈夫省吃俭用,将女儿送到美国读书。在美国上学期间,女儿花了100多万元。回来后,一年多没找到工作。后来她的女儿在一家网站做编辑,每月工资3000元,“按她现在的工资,不吃不喝30多年,才能把留学的花费挣回来。”

  随着近年来出国留学的“井喷”,这样的“故事”其实比比皆是。如这位女士所说,“当初把女儿留在国内,随便考个大学,找个工作,境况也不会比现在差。”是许多家长的共同体会。实际上,当初许多人都没有弄清出国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毋庸讳言,大部分是迷信洋文凭。但现在看来,洋文凭并不吃香。也有不少是因为成绩不理想等原因,试图“跳过”国内的高考,希望直接在国外大学找到升学机会。说白了,是走一条不通过高考而上大学而且是外国大学的“捷径”,但是,读国内的大学都困难,以这点底子,也只能混张外国的文凭,不可能有真才实学,如此“镀金”,更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与其花巨额费用出国留学,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在国内学会一技之长,只要有追求有付出,在任何地方都能成才。舍近求远,耗费巨资,“性价比”实在太低。甚至有些学生,因为缺乏自控力,留学几年也就打了几年游戏,最终父母血汗钱扔进水里,还误了前程,就更得不偿失。 钱夙伟

  ●建议

  教育改革的契机

  虽然相比于庞大的学生群体队伍,留学生所占的比例还相对较低。况且教育选择权自由,留学生热也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不过,留学生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教育产业的竞争力降低,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下降,使得他们通过留学而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当然表面上看是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庞大,年龄也日益呈现低龄化,但实质上还关系到购买力的转移,最后造成了“在国内挣钱在国外消费”的既定事实。

  将教育作为一种产品,教育投资作为一种购买力,这种状况跟“暴买日本”和“血拼香港”一样,都属于购买力的外流,从而进一步导致国内消费拉动的趋势。虽然低龄化留学并不适合每个人,在语言、文化和适应上都有冲突,同时专家也进行了相应的风险提示,然而并不能阻止留学潮的汹涌而来。更何况,留学潮的日益庞大,说明已然形成产业链条并日益成熟,并非无理性下的人为推动,也是对国内教育的另一种抵触。因而,与其不遗余力进行风险警告,不如心存“狼来了”的忧虑,以此为动力加速国内教育改革。

  有专家认为,留学低龄化趋势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确实有问题,但这不意味着基础教育就没有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整个社会对我国考试制度和教育质量比较失望。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有条件的家庭便选择了出国留学的替代方式,并突出了一个“早”字,从而让留学的年龄越来越低。

  教育改革是一个宏大的命题,素质教育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不过具体到行动上却进展缓慢,尚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当前,对于教育改革并不缺认识,也不缺手段,而缺责任下的措施。“小留学生”大热,其实也是在给国内教育改革提供契机和预留空间。

  唐伟

  ●提醒

  别荒废了汉语

  幼儿的语言学习能力是较强的,如果从小让孩子在一个外语的环境中学习外语,那么孩子的外语水平肯定会进步很快。家长们让低龄的孩子出国留学,其目的“一是希望从小打好外语基础,二是提早准备申请到比较满意的大学”。如果从这个初衷出发,也带来一个问题:打好了英文基础,汉语还学不学?

  如果说在国外一边学英文,一边学汉语,两者齐头并进,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在国内学习,这样的学校和机构很多,也有外国人教学,我看不比外国差。如果说去国外为的是专攻外语,让幼儿在外语的环境中学习,那么还没有最基本的汉语交流能力的幼儿,出国后岂不是又把汉语废了?当然,我们最不愿看到的是邯郸学步的结果。外语没有学好,汉语又丢了,最后孩子不知道是哪国人,能说哪国话。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国际地位的攀升,外国人学汉语的也越来越多。汉语和外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幼儿出国留学,如果把外语学好了,却把汉语丢了,回国之后怎么办?不能等将来回国了,再来补上汉语这一课吧!学生出国留学,学习国外的语言和文化,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并非越早越好。

  胡海军

  ●三言两语

  国内教育过于强调学习和应试,恐怕这是很多家长希望孩子从小留学的原因吧!

  ——王大磊

  不是什么都越早越好的,在国内打好基础再出国,更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谢晖

  教育是私人选择,无可厚非。

  ——赵连琪

  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否则,有能力的家长选择用脚投票了。

  ——王咏

  如果有成为“国际人”的想法,当然越早越好。

  ——邹彤彤

  虎妈当道,出国是个不错选择。

  ——徐闻景

  肯定要选择优质产品。

  ——马红

  从小学英语,汉语二把刀?

  ——梁友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