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焕新颜 南通沈绣传达丝路人文精神-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传统艺术焕新颜 南通沈绣传达丝路人文精神

张群
2019-07-20 16:56:09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刘天哲):江苏南通,在幽静的濠河河畔,坐落着一座精致的两层小楼,这里就是沈寿艺术馆。沈寿艺术馆位于女工传习所(由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创立,是中国最早的刺绣艺术学校)旧址,馆内展示了中国近代刺绣大师沈寿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以及沈寿的艺术事迹和其弟子的刺绣作品。7月18日,记者跟随“丝路人·丝路情——2019中外学者交流活动”媒体团来到了沈寿艺术馆,感受到了这里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人文精神。

  南通沈绣,又称仿真绣,由清末民初的刺绣大师沈寿创立,距今已经有百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沈绣作品《奥巴马全家欢》《普京总统肖像》等在国际活动中使用后受到广泛关注,沈绣也成为当代优秀艺术的沟通桥梁,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

  花丽在进行刺绣作品制作 摄影 刘天哲

  参观过程中,记者采访了高级工艺美术师,沈寿第四代传承人花丽,花女士表示,沈绣由苏绣发展而来,又吸收了西洋油画关于光与影,明与暗的表现手法,作品十分生动传神。一幅作品的完成短则几个月,长则可达5年。绣制一副完整的作品不仅需要专业的蚕丝绣线,绣针,还需要绣师经过时间积淀的娴熟技巧和对于刺绣的思考和理解,最终作品才能把画面的精神内核呈现出来。“我们在绣制作品时使用的绣线多达700种颜色,做一副作品,需要经过打底稿,刺绣,装裱等多个步骤,使用平套针、齐针斜绣、丝毛针、散套针、乱针等多种复杂的技法,并融入自己的思考。”花女士说。

  在传承中求创新,在积淀中寻发展。沈绣把传统和创新相结合,跟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步伐,传承着丝路精神,交汇起文明之光。

编辑:穆田雨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一律不搞脱贫摘帽庆祝活动:好!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发文要求进一步落实贫困县约束机制,明确要求在脱贫攻坚期内,所有贫困县(含已脱贫摘帽县)必须保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贫困县摘帽后,必须坚持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一律不搞摘帽庆祝活动,一律不拍摄摘帽专题片。

  • 中工时评:请为青年医生减减负

    为年轻医生减负,并不意味着公众所获得的诊疗服务就会变差。如果医疗资源供给多元化、丰富化,那么年轻医生的工作环境、工作压力也会得以改善,群众的看病体验感也会提升。而这,就需要加大医疗资源投入,这样的投入包括了硬件和软件,如果只是医院大楼盖起来,医生、护士的编制却未增加,那么即便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依然不能祛除年轻医生的黑眼圈。

  • 中工时评:不是每一片老厂房都能变身艺术区

    广州红专厂局部拆除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红专厂所属厂房原为广州罐头厂的厂房,该罐头厂是“一五”期间广东省重点建设的大型企业之一。目前,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已经对外表示,局部拆除区域不涉及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

  • 中工时评:不能让企业家为“人渣”“陪靶”

    某企业董事长因为猥亵女童,私德败坏并违反法律,正被司法调查中。毋庸置疑,讨伐之,严惩之,是必须的,正当的,也是正义的。但与此同时,在一些媒体报道的标题或行文的表述中,出现了“企业家如何成为人渣”“企业家猥亵女童”等,颇有将“矛头”引向企业家群体的味道。

人物

  • 张富清的“富”与“清”

    追求精神富有、品格高洁的人生之境,并非一蹴而就,而要一生下足苦功夫老英雄张富清可谓名如其人。一个“富”字,一个“清”字,概括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高尚的品德。

  • 在奉献拼搏中成就人生价值

    胡馗的选择之所以被人们称赞,是因为他跳出了狭隘的功利性认识,而是从更为高远的人生价值层面去理解个人职业。他谨记要为家乡父老服务的初心,在学有所成之后即使能够获取更加优越的个人发展空间的情况下,却将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考量的首位,毅然返回家乡为更需要他的地方和人民奉献自我。这种舍小我而为大我、为公义而弃私利的精神,已经在杜富国、张劼、黄文秀等当代优秀青年身上多次闪现。他们将个人理想深植于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之中,用自我奉献成就了人生价值。

  • 马豹子的“致富魔法”和“扶贫魔术”

    全国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感动中原十大人物”马豹子,放弃年收入上千万元的魔术事业,回乡担任宝丰县大黄村党支部书记劳模出自平凡,然其身上往往有不平凡之处。马豹子即是如此。他所生活的宝丰,是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全国唯一的“中国魔术之乡”。

  • 新华网评:为实现脱贫梦书写无悔青春

    伴随脱贫攻坚号角的吹响,一股股青春的力量涌向大山、奔向村寨,他们大都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85后”“90后”。在实现脱贫梦的奋斗征程上,在与村民们一起并肩战斗的日子里,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意志书写无悔青春,标注人生价值。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