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历史画的牵引力-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把握历史画的牵引力

王 平
2018-09-30 08:46:15  来源:人民日报

  历史画创作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类型。为什么要创作历史画?因为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今天,我们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历史画能通过创作艺术真实,让我们更全面、更充分地认识历史真实,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当前,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与影视剧都处在创作高峰,为什么有这样的局面?从文化视角、历史视角来看,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寻求精神源头。这种精神源头到哪里去找?从历史当中找,是一个重要途径。时代需要具有民族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待诸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就是用画笔找寻中国精神源头的伟大行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主导重大历史进程的思想和智慧,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历史记忆,更是推动国家与民族进步的力量源,它对未来的作用往往是以预言式启示来体现的。例如,1998年的长江抗洪为什么成为重大题材?对于我们这个拥有长江、黄河的民族来说,几乎每年都要抗洪救灾,但1998年遭遇的是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军民干群团结一心,保卫美好家园,这种精神极大地振奋和凝聚了民心。“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如果不是因为对于意义的价值追寻,又怎么会有层出不穷的史学著作对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至是一个朝代做出不断翻新的评价呢。”事实上,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指向的也是当代问题,而不仅是历史本身,也因此,一定程度上讲,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就是以当代人的精神观照历史,挖掘历史事件的时代感,着重其对现代生活的积极影响。

  历史学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历史剧更有“任何一部历史剧都不是为了写历史而写历史,是今人和古人的对话”的说法,对于画家来说,一切文艺创作大抵也是具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点。历史画以艺术作品回望历史不仅仅是为了铭记历史,而是为了当下及未来——通过创作者有历史深度的思考,历史画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可以形成一种补充。例如,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摁下的手印,在中国农村改革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可谓是决定中国农民命运的生死契约,因此《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这件作品将主题提炼为“生死印”,在历史事件的记叙中,通过定格历史瞬间,深化了时代内涵。可见,历史画能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价值,进而激发起我们每一个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具体到历史画创作本身,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是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如何找到这个结合点?历史剧创作提出的“时代精神是历史剧的灵魂”给我们一定启示。不少历史剧创作上的成功,都来自以现代思维感悟历史、透视历史,进而激活历史。其关键是把握精神实质,并以之观照历史和现实。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一些作品,例如《征服珠峰》《大庆人》等,这些题材的选取相对于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来说,可能只是朵朵浪花,但这些题材具备的人文深度对现在及将来的中国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征服珠峰》的着眼点是挑战极限、追逐梦想的攀登精神;《大庆人》的着眼点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因为这种精神具备唤醒大众忧患意识、激发大众思考力、形成民族向心力的品质,能为推动时代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因此,这些题材成为画家着重表现的对象。

  对于历史画创作来说,历史只是规定了它的门类归属,重要的还是艺术。因此,历史画创作也必然会依属中国美术发展之逻辑,并具体体现出“建构中国美术风格、体现中国气派”这样的民族的、时代的艺术特征。正是作品带给观众的全新审美体验,引导观众走入历史、感知历史,进而全面地认识中国精神。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造型观念的每一次突破都能给历史画带来创作艺术水准的提高。确实,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近几年的历史画创作中,历史人物塑造有比较大的突破,与造型艺术观念等变化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在历史人物塑造上,有些画家采取平视和人文性的视角,例如《共和国的将帅们》《宋庆龄》等作品,关注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普遍人性,以及历史本来状态,使得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具情感力量,作品也更能穿透人的心灵,给人以启发,为人所领悟。

  通过以上简略的梳理可见,推动历史画创作的出发点是当代,落脚点是精神。当前,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需要做的努力有很多,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弘扬中国精神。对于画家而言,弘扬中国精神的落脚点就是弘扬中国艺术精神,从这一角度来说,题材重大的历史画,既是弘扬中国艺术精神的新起点,也是弘扬中国艺术精神的牵引力。

  (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对“最美新娘”不能止于感动

    8月30日,国道227线青海门源县路段发生一起车祸,当时,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红十字会医院的“90后”护士周炜和丈夫正在青海蜜月游的归途,距事发地仅20余米。只有加大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力度,爱心才能永续绽放。

  • 航天人才张小平离职风波的警示

    日前,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国企底层》。27日下午,张小平原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张小平个人的离职不存在影响研发任务的问题,但是研究机构也会反思如何留下更多的人才。

  • 平凡的他为何给我们感动

    起于普通,铸就不普通;看似简单,做起来不简单,这是一种升华和境界,也是王继才让人敬佩的地方。守岛看似平常小的开山岛,大的爱国心。有人感到,爱国是个“大词”,好像离自己很远,甚至不知如何表达。什么是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王继才用“守岛就是卫国”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 李德威生前身后巨大反差 是什么击中了大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去世近半月,有关他的舆论热潮一直高涨。几天前,他的同事、中国地大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罗林波发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无名,死时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种时代奇缺的东西》,再度刷屏。——诚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后声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观察。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