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是一面旗》:基层干部生动的创业史-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站着是一面旗》:基层干部生动的创业史

周然毅
2018-09-27 09:58:43  来源:光明日报

  电影《站着是一面旗》取材于辽宁省新民市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真实生活,塑造了众多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村镇干部和农民群像,展现了辽东乡村从传统向现代蜕变进程中基层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人文情感的转变,反映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突出体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一部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业史,体现了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高品质的创作新风,是当前主旋律农村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一个值得解剖的案例。

  电影《站着是一面旗》是主创人员自觉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理念的成果。为了充分体现辽东平原的乡土风情,该片编剧深入新民市采风,访谈了40余位村镇干部及其同事、家人,以这些基层干部的事迹为素材创作剧本,从采访到拍摄完成,历时三年,最终呈现为一部时长126分钟的电影,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正因为片中人物是辽东平原广大乡村干部群众的真实写照,影片在当地上映时引起观众强烈共鸣。一些基层干部从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仿佛片中人物就是自己,影片所讲述的创业艰辛就是自己经年累月的日常工作,不禁为片中人物感动落泪。一位普通观众说:“电影拍得真好,体现的都是正能量,很感人,我多次流泪,因为里面的人物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儿,真真儿的,不虚假。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我们老百姓爱看。”该片的成功,再次证明了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文艺家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创作出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

  影片成功塑造了辽东乡村干部群众的典型形象。主人公余国山敢担当有作为,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原本是一名体育教师,后来回到离开二十多年的秤子屯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立志改变村里的贫穷落后面貌,让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经过到山东实地走访取经,他动员大家盖大棚种反季蔬菜水果。为了消除村民对盖大棚可能会赔本的顾虑,他召开村党支部委员会议,自己带头并说服村干部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出资建大棚,并与困难村民搭建“连心棚”,形成捆绑关系,“赔了呢,算村干部的;要是挣了呢,算咱们大家共同的”。在担任村支书整整八年的时间里,在他的带领下,大棚搭起来了,村道修到了老百姓家门口,村容村貌整齐了,村民们富裕了,家家盖起了大房子。八年后,余国山出任坨子镇党委书记,职务变了,责任更大了。面对乡亲们的信任和热情,余国山坚定信心,决心在全镇推广秤子屯村发展大棚产业的经验,引领乡亲们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他带领大家克服资金不足等各种困难,在全镇各村建起了大棚,蔬菜水果销往国内外,实现了坨子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又与民营企业合作,修起了老年公寓和农民公寓。他用自己敢于担当、一心为民、勤政务实、清正廉洁的实际行动,树立起党员干部“站着是一面旗,躺下是一座碑”的光辉形象,潜移默化地诠释了党是乡村振兴领路人这一核心理念。片中其他人物也各有特点,即使是镇政府的门卫老人张光荣、东拐子村支部书记张大豆、县土地局高局长、秤子屯村会计等次要人物,戏份不多却性格鲜明,令人过目难忘。

  从创作风格上看,整部影片基调昂扬,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正能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人物语言诙谐幽默,方言土语的适当运用,使影片具有典型的东北式喜剧色彩,让人时而落泪,时而忍俊不禁,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作者:周然毅,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李德威生前身后巨大反差 是什么击中了大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去世近半月,有关他的舆论热潮一直高涨。几天前,他的同事、中国地大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罗林波发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无名,死时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种时代奇缺的东西》,再度刷屏。——诚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后声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观察。

  • 高铁院士王梦恕走了

    王梦恕的人生成长与中国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密不可分。他1956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1964年从该院桥隧系隧道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北京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27岁的技术员王梦恕纠正了隧道内净空确定未考虑施工误差、贯通误差的重大设计失误。

  • 直面残缺的人生

    朱鹏3岁户外活动时不慎触及高压电线双臂被截肢。出医院第二个月,被父亲狠心逼着每天用脚训练写字,并逐渐学会了用脚打理生活上的一切。读者自会通过合理想象来填充朱鹏生活的细节。一个主要肢体残缺的人要过上“正常”生活,必定要在其他方面非同寻常。

  • 高铁“座霸”再现 罚则明晰才能根治

    19日上午,永州—深圳北G6078列车上,一位女乘客再现霸座行为。据了解,这名女乘客车票标注的座位是靠过道上个月高铁“霸座男”曝光后,不少人或许都认为网络曝光、舆论谴责加上后续的失信惩戒,会让后来者引以为鉴。但不到一个月,女版“座霸”又再次出现,无疑大大超出了人们的常识预期。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