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奥项目,尽展亚运多元之美-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非奥项目,尽展亚运多元之美

郑 轶
2018-08-22 10:20:54  来源:人民日报

  非奥项目打开了一扇扇窗,从中透射出独特的多元亚洲之美、人文体育之光

  在中国体育代表团中,56岁的朱爱萍是最年长的运动员。打了30多年桥牌,她此前从没想过自己能有机会站上亚运会的舞台。桥牌首次跻身亚运大家庭,让这个非奥项目获得了走进大众视野的良机。

  众多非奥项目,构成亚运会的“个性化”标签。卡巴迪、藤球……这些独具特色的项目,展示的不仅是竞技比拼,更是植根于亚洲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

  从上届亚运会开始,非奥项目经过“瘦身”后只剩8个。随着空手道、棒垒球进入奥运会,雅加达亚运会的非奥项目进行了“换血”,近一半是“新面孔”。和桥牌一样,极具挑战性和观赏性的滑翔伞、摩托艇也是首次设项。武道大项中,除了武术外,还有柔术、库拉什、班卡苏拉和桑搏。

  不在奥运会序列,从体育资源配置到外界关注程度,确实给非奥项目的发展带来一定限制。但它们的存在,保存着亚运会独有的“地域符号”,以体育为纽带,开启了各国文化交融的另一条路径。非奥项目注重参与、快乐与分享。这些运动,铺展开亚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万千气象,诠释着更为丰富的体育精神。

  亚运会历经67年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相比于奖牌榜的座次,如今人们更看重亚运会与生活的关联。非奥项目大多源自传统体育活动,在当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即便参加亚运会级别的比赛,很多人都是业余选手。这种扎根民间的发展模式,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打破单纯竞技门槛,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将为亚运会保持生命力培育出丰沃的土壤。

  朱爱萍的亚运会之行刚刚开始,“争取为祖国拿一枚金牌”自然是一个目标,但她更盼望着借此契机,让更多人感受桥牌运动的魅力。亚运会舞台,价值不止于竞技普及和项目发展,非奥项目打开了一扇扇窗,从中透射出独特的多元亚洲之美、人文体育之光。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与美国硬碰硬,土耳其欲绝境求生?

    因美国牧师布伦森事件引发的美土对抗目前仍未缓解。美国坚持要求土耳其释放布伦森,否则将采取进一步制裁。土耳其在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同时,力图寻求更多国际支持以实现突围。对于土耳其来说,与美国硬碰硬存在高风险,其在北约和叙利亚的利益可能受损。不过,美土交恶也给了土耳其改善国际处境的机会,如能运筹得当或可得大于失。

  • 中工时评:莫让手机游戏吞噬留守少年

     暑假期间,对于乡间的留守少年来说,许多人把玩手机游戏当作了打发漫长假期时间的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健康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在玩游戏时间上,留守儿童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在“每天玩4到5小时”这一时间段,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8.8%和8.8%

  • 中工时评:大学开放对象不应只是参观者

    每到暑假,知名高校门口往往挤满了前来参观的游客。近期,一些高校公布了参观流程,个别高校预约程序之复杂、限定条件之多、远远超过了当的文博单位,每天的可供参观名额也难以满足所需。

  • 中工时评:内阁生乱对英首相是福是祸?

    无论内阁变动是福是祸,特雷莎·梅接下来要面对的都是“硬仗”:搞定党内和议会从而使新方案获得通过、发布“脱欧”白皮书并游说欧洲接受。

人物

  • 公众人物不能满嘴跑火车

    “不看新闻联播的一般是下等人,他们不需要知道天下大事,他们也不会做大事,做大事的人在中国得看新闻联播。人类社会已进入科技进步、信息发达的21世纪,“人人平等”早已是妇孺皆知、毋庸置疑的最基本常识。自称“知名通信专家”的项立刚却莫名其妙祭出一番关于“下等人”言论

  • 亚运会领奖,孙杨穿个人签约品牌不合适

    体育比赛讲究规则,也最具公信力,所有从业者都得去遵守、维护这一规则。与体育比赛一样,商业赞助亦有规则和规矩。昨晚的雅加达亚运会游泳赛场,孙杨依旧是媒体的第一关注点。当然,大家关注的不是成绩,这枚800米自由泳金牌赛前就已经放进孙杨兜里了。

  • 一位富有远见的多边主义倡导者

    “在许多方面,科菲·安南就是联合国”,“他从未停止过努力,为《联合国宪章》的价值赋予生命”。现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话道出了人们共同的感受。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之时,安南对自己的任务有着清晰的认识,那就是为后冷战时代联合国的发展找到一个明确方向。

  • 致敬“王继才们”

    一篇文章让人读罢感怀不已,一个典型再次感动亿万国人。前不久,所在单位党委专题组织学习守岛民兵王继才的先进事迹一位同志发言时说:“换作是我念,也会念不下去。虽不认识王继才,却一点也不陌生。”他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父亲曾当过部队农场场长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