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要正确地打开短视频
扶 青
//www.workercn.cn2018-04-10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7年中国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短视频市场规模达到57.3亿元,同比增长183.9%,以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在青年群体中日益火爆,已成为最热门的内容形式之一。然而,风光之下隐藏着风险。近日,一些直播短视频平台传播涉未成年人低俗不良信息,引发了强烈的舆论反应。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指出,各家短视频平台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算法,积极传播正能量。

  短视频成为内容产业的又一个“风口”,原因在于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从外部环境来看,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打破了视频消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短视频作为对原有网络视听产品类型的一个补充,更适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与传播。从内部需求来讲,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人越来越原子化,从而产生了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人际疏离等社会危机,短视频正以“个性、好玩”的特点,满足了人们被理解、被认可的社交需求。

  互联网近些年新诞生的内容形式,不少都受到了低俗化信息的困扰。这是由猎奇心理决定的,特别是在流量思维的引导下,生产者为了“眼球效应”,难免无所不用其极。但和其他内容传播形式不同,短视频平台的最大特点在于采用了算法推荐,算法决定了内容的分发,生产者掌握了“套路”,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低俗化的倾向。这就产生了一个争议已久的疑问,算法到底有没有价值观?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它公平地对待平台所有内容,不会去区分内容的高低贵贱。然而诸多事件已经表明,不论是资讯、短视频、直播还是问答平台,都必须让算法拥有价值观才能运转,否则就有可能被钻漏洞。

  低俗化之外,算法的另一个隐形特点也被忽略了,即它能够培养黏性,挤占时间,肢解信息。旨在提高效率的算法是有价值的,比如Page Rank算法成就了搜索引擎,电商网站的相关推荐提高了成交量。但内容算法的核心目标却是为了点击率和用户时长,无论是基于兴趣的推荐,还是基于排名的推荐,最终都是为了使得更多的人玩更长的时间,这就足以解释很多人为什么对短视频“上瘾”。数据显示,虽然一个短视频的时长大多在15秒左右,但用户单机单日使用时可以长达42分钟,这种黏性的培养背后,是一种傻瓜式的“投喂”服务,消费者甚至不需要动脑,只负责傻傻发笑就好。

  内容算法的背后,是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内容生产公司对时间的争夺。有人提出“国民总时间”的概念,意思是总时间是给定的,争夺用户时间是一场零和博弈,给你的时间多了,给别人的就少了。在这个意义上,一系列直播、问答、短视频等形式的产生,不只是消费者口味变化的结果,背后更是互联网在不断追求宰制用户时间的权力。它们通过各种巧妙的产品和技术设计,对用户进行“规训”,在无意识中占据用户的时间。而容易被宰制的,恰恰是那些不知道怎么高效利用时间的用户。

  英文里有个词组叫“Kill time”,直译是“杀死时间”,给人以刀锋凛凛的主动感,意味着人可以驾驭时间;可如果放在具体语境里意译,则是“消磨时间”,给人的感觉是轻描淡写,轻松惬意,甚至无所事事,成为时间的奴隶。短视频是一种新的内容工具,把它用成哪种模样,取决于我们自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