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用中国韵味传播中国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 袁慧琴
//www.workercn.cn2017-11-1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有着优秀灿烂的文化,在中国日渐来到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如何实施更加有效的策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与世界各国人民加深理解,考验着每一个文化工作者。
  前不久,我作为“中华文化讲堂”主讲者,以“东方戏韵——中国京剧艺术之美”为题,分别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及阿斯塔纳、俄罗斯圣彼得堡、瑞典法尔雪平及斯德哥尔摩连续进行多场讲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观众评价:“整个会场就是美,主讲者的演唱有如天籁,直接渗透到了听者的心里。”
  “中华文化讲堂”是“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动,旨在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我很荣幸通过这个广阔的平台,可以让中国京剧艺术为世界不同国度与民族所共享。
  此次受众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反馈,主要是讲座以更加贴近异国审美者的方式,近距离地展现了京剧艺术之美。在讲座中,我通过常识介绍、视频解说、演唱示范、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国京剧的艺术常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宣讲,将完整的舞台艺术通过声像手段呈现,将特定的表演技法现身说法展示,并且还让现场的听众亲身体验脸谱、化妆和表演等。
  这也启发我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与方式的思考。此次这种立体综合的传播形式,是借助艺术的、而不是口号式的方法,春风化雨般地表达我们的文化底蕴和核心价值观,这是文化走出去的正确方式,也是戏曲在漫长的发展史上形成的教化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外国人充分感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而对中国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说:“京剧走出国门来到瑞典,让当地受众更好地了解了我们的国粹,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以及中国人的高尚品德,更好地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与合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之亲则在于艺相通。通过对艺术的理解促进国家之间的和谐交往,这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荣光所在。
  由此,我愈发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生存空间。近年来,中国文化有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可以展示,包括京剧等戏曲在内的民族艺术的传承者们,应该乘势而上,推广自己的艺术,让戏曲艺术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戏曲的声音就是中国韵味,戏曲的故事里满是中国精神,而戏曲人的多元化传播,就是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方式。
  推动戏曲文化走出去,首先要更重视艺术创新。京剧、昆曲、粤剧、藏戏、皮影等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可以表现中国持续不断的现代创造。艺术工作者应深入实践、锤炼艺术,创造出更具时代精神的作品,为文化走出去准备好丰富多彩的“菜单”。
  推动戏曲文化走出去,应格外重视传播手段的运用。戏曲走出去需要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在单纯的舞台演出之外,还可以通过讲座、演讲等形式进行推广。戏曲推广更侧重文化体验,文化隔阂来自于文化陌生,充满体验感的讲座更容易消除文化距离,让体验者在兴趣盎然中完成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推动戏曲文化走出去,要充分发挥艺术家的作用。艺术家是艺术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传播者。要体现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创造机会让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家走出去,用自己的舞台创作心得和艺术理解来讲解中国戏曲,从而产生更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