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让“兰派”立于中国城市之林
张继红
//www.workercn.cn2016-09-21来源: 兰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地域广阔,武功相声、琴棋书画、衣食住行都分派。城市也有京派、海派之分。一个地域的民风、民俗,建筑风格,人们喜怒哀乐特有表情就是这个地域的派。城市派是实力和特色的组合,考验着管理者和人民群众的眼光和智慧。地域、饮食、气候等物质基础对人的思想、文化起直接作用,而人的意识、文化反作用于城市气派、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和丝路特色使兰州具备立派的独特先天优势。山水、饮食、气质组成的风景、味道、内涵,成就着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追求最坚强稳定的底色。

  兰州正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公益文化体系。由市委宣传部及新闻媒体和高校共同举办的“文化兰州全民共享”,各种公益演出都在丰富着兰州人文的天空。以免费赠票、限时抢票等活跃着兰州人的指尖;今年夏天群众性演出特别多,人民群众自编自演陶冶情操,其中乐趣非当事人无法体会;各个公园、社区秦腔歌舞,爱好者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积极地去投入,锻炼身体、探求艺术。

  兰州是具有艺术设计和建设投入的城市。一个城市的文化设施决定这个城市“派”的格局。文化地标是陆地的灯塔,故宫、外滩盛放着北京、上海的派;众多场馆从黄河两岸分布开去,建筑设计、公共场所、交通运输与市容市貌,两岸风光紧密结合,鲜明地引领着兰州景观的风向标;以甘肃大剧院为标志,沿黄河两岸文化场馆建设与艺术演出如影随形相伴而飞,宽广的黄河成了兰州文化放飞的舞台。

  兰州是座热爱艺术的城市,兰州人的脸庞绽放着“兰派”韵味。艺术学校、培训班随处可见。琴声歌声琵琶声,声声不息;京剧话剧地方剧,剧剧传情。将人们追求艺术的途径演绎得活色生香。社区、街道、区县、乡村到处都有适宜的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影响着走向健康生活的脚步。

  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在为美好的“兰派”做着不懈的努力。“兰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经过无数艰难抉择、追求,才会逐渐形成兰州气质,今天只为出发。文化建设最忌讳功利性,古人最注重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每个村落都建有关帝庙,即使巴掌大,也让人们有了精神上的归属。文化是抬眼可见,抬腿可进的朴素,兰州文化活动的公益性、低成本自有着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强大力量,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广泛基础。由此浸润出的公民修养、精神和整个城市的气质、特色水乳交融,这就是“兰派”形成的过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