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文化虚无的玄幻让人腻味
张砥
//www.workercn.cn2016-07-15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进入暑期,电视荧屏愈发热闹。《九州天空城》《诛仙·青云志》《幻城》等一系列IP大剧将纷纷上映,各家卫视的收视大战也进入白热化。相较于往年的菜式多样,今年暑期档似乎只剩“玄幻”一道菜,题材类型、演员阵容“谜之相似”,也难怪有媒体直接发问:“满屏仙侠,不怕观众腻味?”

  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意。如果说玄幻题材本身是一种对文化创造力的开发,那么一哄而上、千篇一律则是对这一题材的消解。且看近年来热播的种种玄幻剧,无一例外都是在寄情古代、躲避现实。内容上,不是帝王将相就是才子佳人,不是宫廷争斗就是生死虐恋;形式上,不是搭车仿袭就是嫁接主题,不是古今穿越就是渲染特效。到头来,人们只记得扑面而来的“小鲜肉”、风花雪月的“小我腔”,无从收获观照现实的大思考、启迪未来的大智慧。这对于文化作品而言,无疑是尴尬的。

  作品的背后,是创作者的思想和视野,情怀和积淀。“满屏仙侠”固然有“存在即合理”的逻辑,但同样也凸显着突破求变的严重不足,反映出“存在不合理”的窘迫现实。玄幻作品大受追捧,IP经济大行其道,更多地只能说明当前艺术创作匮乏,创新荒芜,精品力作跟不上。时代背景虚拟,人物情节虚构,价值导向虚空,无异于一种“文化虚无”。这样的作品,缺筋少骨没精神,必然是“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维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回望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其中不乏玄幻想象之作,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就在于其富有鲜明的时代底色,传递明确的价值观念。乐山好水、悲天悯人的情愫,匡扶正义、崇德向善的情操,追求平等、不畏权贵的情怀,蕴含在一部部经典当中。传播的载体、表现的形式会变,但文化作品传递价值、涵养精神的定位不应变也不能变。

  文化创作必须遵循历史和现实逻辑,需要精益求精的匠心坚守。承载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是一件件文化精品,是一次次匠心独运。“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如果脱离了创作倚赖的土壤,荒芜了内心修炼的净土,又怎能盛开纯美的花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