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戏曲传承 少不得青年领军人才
徐涟
//www.workercn.cn2016-02-05来源: 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沈铁梅来北京开会,顾不上吃晚饭,急着赶到小西天电影资料馆,去看一出话剧版电影《奥赛罗》。“那种感觉真的很震撼,镜头的运用我们根本想不到!看电影像看话剧演出一样,还有中场休息!”前些天,她已经专程飞到上海,观看了一场话剧电影,想着把这样的方式引入戏曲,让经典的川剧剧目也能拍成好看的电影,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今天戏曲行业里的年轻人,有几个能有这样的冲劲和执着?川剧现代戏《金子》一鸣惊人,古装戏《李亚仙》再摘梅花大奖,随后又把经典川剧推至欧洲与美国……身为川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剧协副主席的沈铁梅,早已是功成名就。但她却一时一刻放不下川剧,心心念念的都是怎样找到好本子,塑造出突破以往形象的新角色;怎么样让重庆川剧院的年轻演员排出好戏;如何将现代技术手段引入川剧,扩大戏曲的传播力度,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她的艺术之路也曾有过坎坷,被商品经济的大潮裹挟而去,却终究抵不住川剧的诱惑而回归,终至欲罢不能,直至今天走向了当代戏曲表演艺术的高峰。

  这些年,戏曲扶持政策一个比一个给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剧团最大的困难是经费问题,如今可以说哪个团排演新戏都不差钱。俗话说,没有钱万万不能,但有了钱也并非万能,戏曲人才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事实上,人才的问题不仅是戏曲面临的问题,许多传统行业甚至政府公务部门,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而戏曲艺术由于总体生态环境而面临的人才困境尤甚。年近百岁的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老先生,感慨今天的扶持政策令戏曲艺术再一次碰上了最好的时代,但再好的戏曲扶持政策,如果没有优秀青年人才的不断加入,没有执着投入献身戏曲艺术的年轻人,这个职业就不可能会有未来。

  这并非危言耸听。包括沈铁梅在内的戏曲领军人才,既是当代戏曲舞台上的佼佼者,也是戏曲艺术的得益者。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来说,她(他)们大多40多岁、50岁,最小的一位也是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他们成长成熟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曾经得到过老一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尽管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但“戏大于天”的观念深扎于心,所以才会全情投入、全力以赴。那么,今天的年轻人有愿意投身于戏曲这一行的吗?愿意加入戏曲队伍的,有艺术天赋吗?一位有才华又有志于戏曲的年轻人,会碰到大的发展机遇吗?如果他碰巧进入了某一个小剧种,想要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力,那可不是一般的困难!而如果没有一支心心念念于戏曲的年轻队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参与,戏曲何谈传承发展?

  相比于老一辈,或前一辈,今天年轻戏曲人的机会要多得多。大中小城市一流的剧场设施,执行几十年的京昆振兴计划,最近出台的戏曲扶持若干政策,各地出台的配套措施,以及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问题是,年轻戏曲人要面对的是横向的比较,是有房有车炒股的同龄人。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年轻人,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有几个能吃得住苦,把青春托付给前景并不确定的戏曲?而戏曲的要求又那么高!唱念做打,四功五法,扮相、嗓音,缺一条都不行。特别是十几年不间断的练功学习,与一夜成名的影视歌星相比,落差太大!这种横向比较带来的不平衡,其实也是整个社会年轻人面临的困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总要计算投入产出比,看看自己的“投资”值不值,这无可厚非。戏曲曾经是艺术王冠上那颗最璀璨的明珠,如今没有了那种万人空巷的影响力,这是客观现实。多元化的世界里,不可能一枝独秀。更何况,戏曲也已经风光了一二百年了。客观地说,戏曲的受众面没有电影电视高,也没有综艺节目、歌星明星那么吸引眼球。即使是成名成家的戏曲演员,再红也红不过影视歌明星。但平心静气地想想,哪一行里的佼佼者,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流行音乐的一夜成名,往往让人以为轻而易举,只是上天眷顾,但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一点也不少!据报道,韩国批量造星的那些艺术培训机构,实行的都是准军事化管理,受培训者甚至每天都在被淘汰的压力之下。千军万马挤在这条独木桥上,高强度的训练,能够承受下来的都不是弱者,更别提一次次的整容,在人身上、脸上动刀动斧,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承受?支撑他们的,是成为明星的梦想,这心底的渴望得有多么强烈?即使从无数竞争者当中杀出重围,闯入流行乐坛、影视娱乐行业,却往往是各领风骚三两年,甚至一两年,很快风吹烟散,小星星不见踪影;大量新人涌入,令竞争更加低龄化,也更为惨烈。那些成功的名利双收,那些不成功的呢,投入付出全打了水漂。看看每年艺考那黑压压的人群,能有几个明星冉冉升起?正合了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规律。再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前不久,美国的一次彩票开奖更是创造了10多亿美元的神话,几个中奖者分到手中的现金多达数亿人民币,真叫做不投入、高产出了,但这事儿想想可以,真等着天上掉馅饼啥也不干,恐怕就成了中国人笑话的守株待兔,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相比之下,戏曲演员的艺术生命显然要长得多,舞台上的常青树并不鲜见,成名成家的演员获得了相当高的社会地位,成为一方名流,即使年纪大了走下舞台,也可以成为戏曲传承人、艺术教师,带徒授艺,或转行做管理。这样的投入,相当于长线投资,回报时间长久,未必不如那些昙花一现的歌星影星。

  当然,这样说有点庸俗,似乎在用利益吸引人才。事实上,未来戏曲人才,一定是那些真正对戏曲有感情、有兴趣的年轻人,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责任、有担当的年轻人。今天的生活条件早已大大改善,戏曲扶持政策也做好了戏曲振兴的一切硬件准备,就等着有志青年加入戏曲人才队伍,尽早成为戏曲领军人才,让传统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毕竟谋生只是手段,做自己爱做的事、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才是人生的目标。传承、环保、公益、慈善……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做了有意义的选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