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文创炫技容易过犹不及
范荣
//www.workercn.cn2016-01-27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央视猴年春晚吉祥物“康康”甫一亮相,舆论便炸了锅。大家纷纷吐槽被“丑哭了”,更有网友调侃“大师兄快回来救你的猴孩儿”。

  “康康”丑不丑?很难给出绝对的回答。毕竟,美丑之争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审美差异使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文化底蕴、教育背景等不尽相同,看法分歧实属情理之中。而且,身处网络时代,人们上知星际穿越,下晓深海探险,见识愈多对作品判断愈发多元,想创作出一个大家都叫好的作品着实不易。一位相声演员曾感慨,人们之所以觉得春晚节目越来越没意思,不是小品不搞笑了,而是大家看得听得多了,笑点变得形形色色、多元多样,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像“康康”这般遭遇一边倒的吐槽倒是少见。这也反映出审美有差别,但鉴赏有规律。“康康”为何被指“丑哭”?大家最直观的感受,便是3D版设计太出戏了。对比来看,原稿是水墨画,选取了中国传统的玫瑰红和翡翠绿,将鲜艳的色彩和水墨氤氲的毛发结合一身,既不失传统风格,又尽显小猴的萌态。但在3D版中,猴子毛茸茸质感变成了塑料材质般的光溜溜,还无端端地多出了“九头身”。为了求新求异而跳脱出创作的一般规律、鉴赏的一般规律,最后难免走入“奇葩”的泥沼。

  如今文化产品不断创新,与新技术牵手成为潮流。诚然,新技术的加盟,让文创产品更为丰富,表现形式更为多样,附加值噌噌地上涨。但它并非一加就灵的妙药,盲目炫技只会过犹不及。必须看到,文化产品的创作不同于科技研发,它主要展示的是人文情怀,根植于历史积淀,注重的是文脉传承,有一些原则必须要坚守。如何让炫目花哨的“特技”加得刚刚好,不至于画蛇添足、误入歧途,文艺创作者们还需审慎思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