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老炮儿》的舆论半径为何在延伸
文峰
//www.workercn.cn2016-01-21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电影《老炮儿》火遍大江南北。它不仅获评年度最受欢迎国产片,还引起了诸方议论。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网下,很多人在打量着这部电影——从电影取景到电影叙事,从演员选取到导演构思,从大背景点赞到隐性找茬……人们一系列的动作让该片成了特定舆论圈里的圆心,并且这个圈的半径还在随着观影人次延伸。

  显然,影片之所以引起关注,不是因为它的明星阵容,因为比该片拥有更庞大明星阵容的电影并不少。这部电影就像一本小说,它成功塑造了一个没有光环却照耀人心的荧屏人物。这也是“许三多”、“李云龙”一类电视剧人物引起轰动的原因。老炮儿虽是个小人物,却有小中见大的内涵。它给电影圈和围观者抛出了有意思的问题。

  过去,在电影圈,总有人说中国很多电影人不会讲故事。可事实上,中国电影最需要的是典型人物,而非故事。这种典型人物不是高大上的,而是带着能引起人们思考的个性者,是让人们记忆深刻的启发者。可以说,管虎这部电影的成功,再次说明了“以塑造人物为核心”的观念对中国电影的重要性。

  稍加分析,我们便可知道,该电影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甚至摆在同类电影里都算不上新鲜。它不过说了这样一个事:一个老混混救儿子。故而,影片有意思的点不在故事上,而在这个人上:老炮儿认理,他坚持着自己的规矩,并且,把这条规矩贯彻到底。该片引起广泛议论的原因也正在此。老炮儿这个人物让观影者找到了艺术空间与现实空间互通的那扇门。

  人们在观影的同时,会对现实空间产生联想对比。在“鸡多鹤少”的人群里,老炮儿六爷就像鹤。因为,在现实中,有人踩着底线苟活,他们以“自我为圆心,自私自利为半径”存在着。在得到好处后,他们像对着太阳活蹦乱跳的猴子,认为自己天天向上。比如,一个儿子把80岁的老娘扔到鱼塘里却义正辞严;一个作家抄袭别人的文章却坚持不道歉;一个老师不懂装懂却喜好夸夸其谈……这正是老炮儿光照人心、引人思考的点。

  人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人可以淡泊,但不能刻薄;人可以无壮志,但是不能无底线。这些话既是道理,也是常识。人们常常会用是非和利害去思考问题,这两套思维逻辑在纸面上并行不悖,可放到生活中,却是考验人心常识的考题。有些人在答题时,不仅会不及格,而且还会脸不红,心不跳。对现实而言,这是影片不容忽视的剖析窗口,也是其舆论半径延伸的重要原因。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