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许山西:切莫透支《中国好声音》这块金字招牌
//www.workercn.cn2015-07-24来源: 荆楚网
分享到:更多

  近日,第四季《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开播,从新浪微博的话题指数与百度搜索指数来看,好声音第四季开场依然表现不俗。然而,无论从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渠道的话题量与身边朋友的关注度上看,这档节目在人气上已显示出疲态。(7月22日 新浪新闻)

  2012年,《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一时间万众瞩目,街头巷议,当年便荣登综艺娱乐影响力榜首。时隔三年,第四季已经开播,但我们仍能够感受到其强大的感召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复当年,如今《中国好声音》这块金字招牌,正退去昔日的光泽。为什么《好声音》会有今非昔比的落差?是谁透支《中国好声音》这块金子招牌?

  想当初,导师按下按钮,为素未谋面的选手转身的那一刹那,让多少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血脉喷张。而如今,转椅背后导师纠结的表情,转身后十年如一日的口头禅,程式化的问答与寒暄,已经让观众们不胜其烦,味同嚼蜡,一成不变的选秀模式让观众早已审美疲劳。

  当然,任何一个娱乐节目都有其本身的生命周期,《中国好声音》在经历过三季之后,必然会遭受审美疲劳的诟病。然而,制作方并没有从节目本身的创意和内涵来做文章,相反,通过导师和选手的影响力来造势,这次花费2000万力邀周杰伦加盟便是如此。这实在是一种被动的营销策略。

  当然,巨额的加盟费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网络搜索点击量的飙升,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为赚取高额的广告赞助费提供了筹码。同时,加盟费也帮助《好声音》在娱乐节目云集的暑期档杀出了一条血路。

  但是,这样的代价是,观众会把注意力投放在宣传营销的“噱头”上,而不是节目本身的内容。但现实是,只有内容本身,才能真正留住观众。制作方这种本末倒置的营销策略,无疑把《好声音》推上了饮鸩止渴的局面。

  同时,急功近利的营销模式,也是《好声音》的这块牌子的没落原因之一。

  2012年《好声音》第一季的一鸣惊人,取决于节目结构的耳目一新,更得利于各大媒体平台的传播扩散。《好声音》第一季采取的是版权分销,几乎将视频资源无偿提供给所有的网络平台,版权也只卖出了1000万元,然而,换来的结果却全民“好声音”的网络狂欢,“中国好声音”一词斩获100多万的百度指数,独占鳌头,比其他前50名的总和还要高。

  但是,自第二季开始,《好声音》便选择了独家网络版权的模式。从第二季的1亿,第三季的2亿,到如今腾讯2.5亿买下的版权,虽然制片方因此赚得盆满钵满,但由此得到的却是网络传播份额的不断下滑,第二季的收视率为2.35%,到第三季已跌至2.01%,《好声音》的影响力正在逐渐衰退,这对于需要有大众传播平台的音乐类选秀节目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一个优秀的节目,应该被当做一种文化,一项事业来做,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商品,也不能是杀鸡取卵的“金蛋”,更不是竭泽而渔的“摇钱树”。《中国好声音》作为中国当下为数不多的优秀节目,我们希望它能够继续推陈出新,切莫让一成不变的模式套路磨光了观众的耐性,也莫让急功近利提前透支了《中国好声音》这块金字招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