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毛建国:不要活在别人的梦想中
//www.workercn.cn2015-07-24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今年4月,郑州的中学女教师顾少强因为一封被赞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在网上掀起热浪。三个月过去,顾少强结婚了,也和新婚丈夫走了很多地方,但并没出国。顾少强透露了辞职信背后的真实原因——今年春节期间,她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恋爱,最终决定辞职,两人约好一起看看世界,开始新生活。(《成都商报》7月23日)

  当初写下“看世界”,更多是为了爱情而不是旅行;“看世界”的旅程,实际上并没踏出国境;几个月后,两人从梦想走进现实,决定在成都开个客栈……这是你想看到的“看世界”吗?有没有一点“标题党”的意味?相对于很多人的遗憾,我倒认为这样的“我想去看看”,更有着一种真实美。

  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为什么成为时代声音?这里面既有着个体的原因也有着社会的背景,既承继着过去也对接着现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远方风景的向往,是一种人性的本能。加上一代又一代文人构造的诗意空间,更是有着“致命的吸引”。现代社会背景下,虽然沿着别人的足迹,可以多媒体接触,但毕竟没有亲历的吸引力大。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个体的相对解放,又为“我想去看看”创造了条件。

  当我们感慨社会结构变迁时,其实心理结构变迁更值得关注。在一个日益流动的社会,在一个被消费主义裹挟的社会,人们越来越有一种“远方情结”——到远方去,收获的不仅是风景,还有心灵的平静和心智的成熟。满载的工作、生活压力,逼仄的钢筋水泥空间,在城市做一个深呼吸是多么难。没有爬过山的人,单凭文学的想象,永远不会有像王石那样的“山高我为峰”的旷达。至于说微信朋友圈晒几张照片,虽不无炫耀,但更多是一种记录,内心得到的鸡汤疗养,永远“不足为外人道也”。

  最能打动人心的,一定是你没有得到的,或者是你最想得到的。因为有着这样的情感共鸣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才能轻易走进人们的心里。可是人们也知道“无情的世界无情的雨”,“我想去看看”起码受着三方面限制,一是情怀,二是经济,三是家庭。在这样的“取景器”里,“看世界”很美,但美得有些失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界那么大”,只能是“我想去看看”,很难付诸行动。

  且不说顾少强的“看世界”,源于一场说来就来的爱情,这本来就很美;只说她的辞职和旅程,也有着让人羡慕的美;而“从梦中醒来”,面对生活,结束旅程,更有一种真实的美。梦想是梦想,生活是生活,不要因为生活埋没了梦想,也不要因为梦想埋葬了生活。梦想是要有的,可不能总活在梦想中,更不能活在别人的梦想中。就像那句流行语,有人负责貌美如花,也得有人负责挣钱养家。谁又能说这样的现实选择,不是下一个梦想起飞前的积淀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