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然 玉:重建体育的本来魅力
//www.workercn.cn2014-07-10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其中规定,学生的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这意味着,如果体育不达标,学生将无法得到奖学金等奖励。学生体育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即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大学生的堪忧体质,为人诟病久矣。教育部对症下药,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为切口,意图大幅提升身体素质的评测权重。当然,对此思路公众并不陌生。所谓“体育不达标,拿不到毕业证”的强硬措辞,所奉行的仍是以分数杠杆,倒逼学生加强锻炼的庸常逻辑。固然初衷良善,却也不免粗暴简单。

  只是,天知道大学里“不挂科”有多简单。在很多高校,文化专业课程尚且教学“水淋淋”,考试走过场。又怎能指望体育测试能独善其身、严格较真?

  但即便如此,观察者还是忍不住质疑,此一规定本身的机械与漏洞。比如有人担忧,“运动细胞先天稀缺者,难道只能忍受悲惨结业的命运吗”;亦有人指出,大学旨在培养人才而非“完人”,学有所长便好又何必强求“德智体美”兼有?

  很多时候,教育部门总是指令太多、投入太少。一方面,为大学设定种种培养目标,几乎无所不包;另一方面,却鲜有“支撑目标实现”的耐心、技巧和资源,乃至“理想”从来不能照进现实。提高大学生体质,绝非增加体育课、拉升考试难度那么简单。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赋予学生们足够的运动时间和空间?如何在校园内建构“崇尚健体”的文化空气?

  如今的困境是,教育者往往将体育理解为纯粹工具性的,认为其服务于学生增强体质的需要。而实际上,运动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之一,我们所要做的是减轻附着于“运动”之上的功利价值观,继而学会享受运动项目所带来的乐趣和欢娱。具体到操作中,让学生更积极投身运动中,注定要有赖于门类众多的校园社团,有赖于层次丰富校园活动,一言以蔽之,其有赖于大学生们的自我动员和自我组织。

  将体育理解为强身健体的工具本就无趣,将“锻炼”矮化为应付考试的手段更是无理。说到底,推动大学生体健运动,最首要还是以更酷、更时尚、更有效率的方式,重建运动本身的魅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