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科教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朱昌俊
2019-06-17 09:51:2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强调学术诚信,不能完全靠个人自律,完善的防范机制和“零容忍”的惩戒机制缺一不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崇尚学术民主,坚守诚信底线,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科研领域存在论资排辈风气,像北京大学“海归”教授饶毅就曾公开撰文对此进行批评。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推进,论资排辈和圈子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此次出台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崇尚学术民主,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说明现实中的科研风气仍需进一步净化。

  营造健康的科研风气,诚信是最基本的底线。近年来,有不少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因为论文抄袭现象而被曝光。去年,清华大学推出了作业查重系统,将学术诚信的约束延伸到一般大学生,其实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应该看到,强调学术诚信,不能完全靠个人自律,完善的防范机制和“零容忍”的惩戒机制缺一不可。意见中也要求,对违反项目申报实施、经费使用、评审评价等规定,违背科研诚信、科研伦理要求的,要敢于揭短亮丑,不迁就、不包庇,严肃查处、公开曝光。

  科研有边界,但绝不该有圈子文化。过去被曝光的一些评审、评奖作弊现象,一定程度上说都是圈子文化的产物。且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畸形文化有时可能表现为直接的拉帮结派,把圈子利益而不是科研规律放在第一位,但有时也体现为一些更为隐蔽的科研“潜规则”。如2017年,屠呦呦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就被指其最大意义是打破了最高科学技术奖一直授予院士的不成文惯例。当然,类似的开放表现,正在变得常态化。就以最近正在进行的2019年院士增选评审工作为例,有媒体调查发现,近年新增选院士约两成来自企业,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也象征着科研评价体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开放。此次意见也再次强调,要打破相互封锁、彼此封闭的门户倾向,说明在这一点上,还应做得更好。

  坚守诚信底线,打破科研圈子文化,在过去已被强调得很多。此次意见还提到要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并要求“深入科研一线,掌握一手资料,不人为夸大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未经科学验证的现象和观点,不得向公众传播”,相对来说则是一种新要求。但就现实来看,类似现象已不少见。如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曾轰动一时的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现象”。虽然此事的具体定性仍存在不确定性,但与最初标榜的“诺奖级成就”无疑形成了鲜明反差。如此浮夸浮躁的做派,不仅与科研应有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理性态度相违背,也对科研学术风气造成了不良示范,各方理当引以为鉴。

  在新的科技竞争形势下,适时推动科研环境的改善,是最好的“自强”之道,此次意见的出台正当其时。当然,意见对于学风建设的诸多要求,多体现为原则性的强调,在落实中还要探索更具体、更具实操性的配套措施。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动辄“转发过亿”的明星新闻警示了啥?

    在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一款帮助明星制造假流量的软件被警方查获,由此也戳破了个别明星的新闻动辄“转发过亿”的“传说”。

  • 中工时评:“中俄方案”护航世界发展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强权主义犹存,世界发展和全球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情况下,习近平主席在访俄期间提出了“中俄方案”一词,让世界对未来的和平与稳定增添了一份信心。

  • 中工时评:小汽车通行管控不可“一限了之”

    根据交通部等部门日前公开的《关于印发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要求各地研究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相关政策,“探索实施小汽车分区域、分时段、分路段通行管控措施”。

  • 中工时评:“夜间区长”加“夜生活首席执行官”,这个好

    近日,上海市黄浦区和杨浦区分别有了自己的“夜间区长”以及“夜生活首席执行官”,这是该市根据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推动上海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借鉴国际经验的新做法。

人物

  • 女护士救人累瘫,不仅是好心人

    不管我们是否认识李艳护士,我们都应该为她热情点赞。如果我们的社会能拥有更多这样的好心人,那老人在马路上摔倒就不会有人怕讹而不敢去扶起来。

  • 等待,因善意而驻足

    体验过深夜错过末班车的遗憾,就会理解被人等待的幸福。在成都,公交公司306路车队就是一个愿意等待“晚归人”的温暖驿站。等待、停留,有时是无聊与煎熬,但有时却是善意与幸福,区别就在于因何而等、为谁而留。

  • 环保人正青春⑥|王博:8年“抗战”守护“北京蓝”

    他长期奋斗在大气雾霾治理第一线,8年“抗战”,带领团队解决了环保领域若干“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他长期从事MOF材料研究,所研发的MOF材料能过滤PM2.5、分解臭氧,已被应用于空气过滤净化。主持开发的雾霾滤清、危化物降解技术对大气治理具有很高的价值和社会效益,为首都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 在黑土地上书写新传奇

    北大荒开发建设犹如一条纽带,将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同集体荣誉、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将农垦人不分年龄、职业凝聚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