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该怎么做?-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科教

从初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该怎么做?

熊丙奇
2018-12-21 11:04: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据报道,12月18日,广州市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项目正式启动,广州计划挑选12所中学作为实验学校,设计专门的创新人才课程,从初中生开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定位并非仅仅应对中考、高考,而是在未来的科学领域,有广州人才的一席之地。

  广州市教育局负责人提出,希望形成五项成果:项目开展的工作方案、培养机制建议书、项目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师资队伍培养方案,最终形成广州市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报告,其中课程方案是核心。对于该项目的出发点,该负责人表示,我们在日常教育中会发现一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不好好培养也是另一种不公平,这是另一种类型的回归教育因材施教的本真。

  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出发点不错,但是,具体培养的方案,应该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不能再走传统的“特长培优”老路,应该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让学校在办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对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作出部署。《通知》要求,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之所以取消特长生招生,是因为这不符合《义务教育法》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的规定,有特长生招生,就会有特长测试,另外,特长生招生也会带来“特长教育”以及围绕特长招生的潜规则、利益链。“特长教育”是指有的家长为让孩子以特长择校,不管孩子有无特长,都送孩子去特长培训班以打造特长。

  但取消特长招生之后,也有人担心这对有特长的学生不公平,会影响到创新人才培养。有这种想法不奇怪,关键在于取消特长生招生之后,学校办学会不会做出调整和改革。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很多人的理解是学校无差别发展,这是对义务教育均衡的错误理解。义务教育均衡是指各校办学条件一致,在学校办学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学校要有办学个性和特色,均衡主要指办学资源,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学校的投入,与此同时,要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办出学校的个性和特色。

  在取消特长生招生之后,如果按这一思路来改革学校办学,那么,特长生培养就从以前的“专门通道”培养,变为对所有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关注,这也就不存在对有特长的学生的不公平问题,反而是更大成程度地对所有学生的公平,享受教育资源公平,关注个性和特色发展公平。从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看,专门的计划并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应该在自由环境中成长,专门的培养计划既会增加特长生的压力和负担,也会刺激家长和社会的功利与焦虑情绪。

  广州挑选12所学校,实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会不会变为变相的重点校,同时在学校内会不会出现以创新为名的创新班、重点班,对于这些质疑,教育部门应该有所回应。当然,我们应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但这应该纳入到对所有学生都因材施教中,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改变以前为特长生提供一条专门发展道路的培养方式,要落实学校自主权,鼓励学校个性化办学,以此培养有个性、创造力的人才。这是更有价值的改革和探索,也是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改革与探索。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注意从“后移的发际线”反思问题

    最近,一张85后民警的“发际线照”刷屏。这名叫王强的民警工作十年出头,发际线已经后移到了几乎头顶的位置,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不仅地方干部辛苦,很多部队基层干部同样如此。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个旅的机关干部,竟有八九名干部脱发,发际线后移并不鲜见。以至于一些干部自嘲,“躲过了突出的腰间盘却没有逃过后移的发际线”。

  • 40年,六个故事,正能量满满的大师力作

    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改革开放40年,人人都有讲不完的故事。今天,我们来看一位老师的40年总结。六个故事,正能量满满的,适合家人朋友共欣赏。妙语连珠落玉盘,潮语如星满天撒!

  • 郑举选:改革要奔着问题去

    外国人到义乌小商品市场参观购物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两位武汉人茅永红、郑举选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武汉“洋厂长”威尔纳·格里希获颁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茅永红是社区党建和治理创新的探索者,郑举选是小商品市场“汉正街”模式的主要开创者,格里希是武汉引进的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位“洋厂长”。他们都为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得殊荣,对武汉是鼓舞和激励。

  • 可怕的不是明星读书少 而是阅读被贬低

    马思纯爱不爱读张爱玲,读得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的价值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肯定。最近,女演员马思纯又“火”了一回。不过,这一回让她成为舆论焦点的,并非演艺新作,而是一件与“读书”有关的事——在抒发“读后感”时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