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即是美:乡村学校的适度规模-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科教

小即是美:乡村学校的适度规模

曹东勃
2018-12-11 09:45: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好多规模小巧的村小,教师团队执行力强,也没有相互掣肘,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改革探索能很快落地,让学生受益。

  最近一个月,笔者跑了14所乡村小学,准确地说,都是坐落在行政村的小学。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小学,薄弱在村小,难点在“控辍保学”。

  村小硬件设施少,在建工地多,为在过渡时期解决大班额问题,把图书室、电脑室等功能室全部被转用作教室,是普遍的现象。一些学校不足2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内,看似摆放着上下铺共14个床位,但仔细数数地上的拖鞋,会发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做不到一人一铺,基本上是所有床铺打通成一个大通铺,一个床铺平均睡1.5个人。学生没有摆放衣物的空间,行李箱就摆在床铺尾端。

  而且,往往越是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越容易陷入一种典型的“资源诅咒”之中。家长带着孩子到河道里淘金,每天也能赚个百八十元。可是好景不长,河道破坏且资源枯竭后,一切回到从前。于是为脱贫攻坚,转向劳动力输出。这样的后果是,一来产生留守儿童,二来“读书无用论”仍然得不到扭转,只不过是从本地淘金转移到外出打工。加之少数民族地区个别人早婚、抢婚的习俗依旧,抑或是家长以此为借口,将大女儿从学校拖回家中代替外出务工的父母照看弟弟妹妹,实际上也是劳动力输出对义务教育的一个间接溢出性影响。如此情况下,若是学校环境逼仄、硬件短板较多、教师课堂教学吸引力欠缺,则学生厌学、辍学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这个时候,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如何因陋就简地营造温馨而富有朝气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何因材施教地对每一个孩子都用心去培养,直接关系到这些孩子未来的成长成才和人生选择。而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做好规划布局,确保学校的适度规模运营,至关重要。

  村小跑得多了之后,我逐渐改变了先入为主的悲情印象。很多村小学生规模在100~200人之间,教师在6~8名之间,这是一个经验上的适度规模。这类学校普遍具有扁平化的结构,较低的管理成本,年轻化的师资队伍,比较团结融洽的同事关系。我在他们的办公室一坐,虽然条件一般,但整个聊天的感觉是轻松愉快的。他们也从不抱怨什么,更多地是在讲,自己想了什么办法,让这些“很皮”的孩子们逐渐变得爱学习、爱读书。而学生规模在200~400人之间的大一点的村小或乡中心小学,我去跟老师们座谈时,现场那种科层制的感觉马上就出来了。各种抱怨,各怀心腹事。谈个人得失多,谈教书育人少。年轻老师在这种气氛中,心很容易慌,“武功”也容易废掉。

  一所学校到底好不好,教师的精神状态是很能够说明问题的。教师萎靡不振、满腹牢骚,学生怎么可能会好?教师得过且过、自暴自弃,把自己从事的工作视同生产产品,而非培养人,学生怎么可能会人格健全?

  实际上,好多规模小巧的村小,教师团队执行力强,也没有相互掣肘,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改革探索能很快落地,让学生受益。比如,电子白板这样的成套设备,价格是5万元一套。乡中心校能确保每个教室都配备一套,而小规模的村小,一般一所学校能有一间教室就不错了。可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有的村小老师,自掏腰包买廉价微型投影仪,自己从网上下载最新的一些材料和案例,用投影仪打到白墙上,放给学生看,既拓展他们的视野,也能增进他们的兴趣,收效极好。我也曾看过一所很不起眼的村小图书室,门口没有什么华丽的牌匾,但“三到书屋”几个字却是典出朱熹,极富品位。尽管空间不过十几平米,藏书种类十分丰富。校长还专门网上定做代书板,让学生有大学图书馆一样的借阅体验。我翻看孩子们的借阅记录,密密麻麻,完全是在常态化地使用,绝非摆设。

  今天的互联网已经让世界变平了。哪怕我们身居深山老林,只要有网络(这是绝大多数学校的标配)、有心、有责任感,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夷平城乡教育资源之间的鸿沟作出一些努力和贡献。学校的大小、级别、区位都不是最重要的,领导者和教师的思路最重要。乡村教师更需要活到老学到老,不能安于现状。须知越是在小学校,越能出大成绩大进步;越是在低起点,越会有大突破大飞跃。小即是美,简约而不简单。恰恰是这些小规模的学校,让教师和学生更有活力、更有故事,也更有成就。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说农村“撤校并点”是适应人口布局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必要之举的话,那么必须确保在这个新的校点布局之中,努力造就一所所具有适度规模、管理有效、运转灵活、气氛融洽、勇于创新的村小,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保障。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现挂职云南省元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我们面前没困难”

    【人物】“光明扎西”张晞【故事】“只要组织需要,我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中国国电龙源西藏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晞,2007年底进藏工作。中国建造者的极限在哪里?很多人会将目光投向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片美丽的土地,却让建造者前进的步伐有些吃力。高寒、缺氧、冻土等自然条件,不仅在技术上挑战工程极限,更是对建造者身体和精神的严峻考验。

  • “小默克尔”之路不会平坦

    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7日举行全国党代会。经过两轮投票,有“小默克尔”之称的克兰普·卡伦鲍尔脱颖而出,接替默克尔担任党主席。

  • 绽放在列车轮轴旁的“芳华”更该拥有“票房”

    近日,中国铁路推出了一期新时代铁路榜样,她叫雷立,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动车段运用车间技术室副工长雷立。

  • 嘲笑寻人志愿者才是“狼来了”

    浙江乐清一个男孩失联,其父亲连发朋友圈寻人,奖金从二十万提高到五十万,谁也没想到,真相却是孩子的母亲为了“考验”父亲而制造的虚假警情。乐清失联男孩事件,已经被事实证明了是一出自编自导自演的“狼来了”闹剧。虽然追溯当初,男孩母亲想要“考验”的是男孩父亲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