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人才流失也是重大资产流失-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科教

重要人才流失也是重大资产流失

毛建国
2018-09-28 10:44: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9月27日,一篇题为《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微信公号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称,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员张小平被一家民营企业挖走,而该名科研人员离职前任副主任设计师职务,是在我国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岗位”,剑指研究所、国企的人才机制和低效。研究院回复,不存在影响研发任务的问题,技术骨干很多,但会反思留下更多人才。(相关报道见A9版)

  这篇文章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刷屏,不仅是因为当事人有多么了不起,而是文中反映的人才生存处境问题符合了公共想象。这些年来,公众看的听的经历的,正是这种情况,这才引发了强烈共鸣。

  有人讲,“文章存失实和夸大之处”。或许如此,但不能否认张小平技术骨干的事实。文章所提到的张小平之前就职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表示,“张小平主要搞论证、研发和理论计算,水平是有的”,也从一个侧面进行了证明。因此,张小平的离职并不影响对于人才生态的反思。

  现在提到人才,几乎没有不重视的。应该相信,在绝大多数领导心中,还是有人才位置的,不少领导也自诩为是一个重视人才的领导。可是,这种重视只是体现在“干活”上。换句话说,领导们还是希望手上有人才的,当任务来了,也需要人才来干活。可是对人才的重视,也只是停在“干活”上,活干完也就没有人才什么事了。

  人才当然不怕干活,价值就体现在干活上。可是,人才也有“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想拥有更好的发展。当人才的重要性只是停留在干活上,舍此之外再无所望,人才的价值感、尊严感从何体现?更重要的,当他们发现大量不如自己,甚至整天混日子、溜须拍马的人,比自己发展得还好,即便没有离职,也早就有了离职的心思。

  对于张小平离职,很多人关注待遇问题。文章称,“张小平的待遇是12万元一年”,也有消息称实际收入税后在20万元左右,而跳槽之后直接年入百万。收入是一个方面,但不是唯一方面,甚至不是主要方面。任何一种流动都是需要成本的,任何一个人才在流动之前都是经过反复权衡的。他们患寡更患不均,更多人才出走的原因其实还在于不均,他们在单位根本找不到存在感和成就感。

  有一种说法,只有走掉的才叫人才,留下来的永远都不是人才。一个人能够成为骨干,是能力和努力等多方协作的结果。有人说,大多数人才没有情商,不会协调关系。其实不是人才没有情商,而是我们把情商庸俗化了。很多人才也不是没有协调能力,只是因为没有时间、没有机会表现。当然,领导未必想要人才流失,只是他们并不在乎,在他们心中没有不可取代的人,“地球离开谁不转”。这位院长所讲的“技术骨干很多”,从一个侧面进行了证明。

  人才是第一资源。可在现实中,其他资产流失可能还会追究责任,但人才流失基本上“流就流了”,最多也就激起几朵浪花。这是一个值得正视的现象,既然承认人才是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那么人才流失就应该属于资产流失,重要人才流失就属于重大资产流失,就应该追究单位领导责任。恐怕也只有如此,才会形成重视人才的氛围,人才的生存处境才会得到改善。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重视人才不是一句空话,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考虑到人才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当前,很有必要树立人才流失也是资产流失、重要人才流失也是重大资产流失的认识。正如这起事件中,技术骨干离职已经构成资产流失,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和深刻反思。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李德威生前身后巨大反差 是什么击中了大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去世近半月,有关他的舆论热潮一直高涨。几天前,他的同事、中国地大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罗林波发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无名,死时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种时代奇缺的东西》,再度刷屏。——诚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后声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观察。

  • 高铁院士王梦恕走了

    王梦恕的人生成长与中国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密不可分。他1956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1964年从该院桥隧系隧道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北京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27岁的技术员王梦恕纠正了隧道内净空确定未考虑施工误差、贯通误差的重大设计失误。

  • 直面残缺的人生

    朱鹏3岁户外活动时不慎触及高压电线双臂被截肢。出医院第二个月,被父亲狠心逼着每天用脚训练写字,并逐渐学会了用脚打理生活上的一切。读者自会通过合理想象来填充朱鹏生活的细节。一个主要肢体残缺的人要过上“正常”生活,必定要在其他方面非同寻常。

  • 高铁“座霸”再现 罚则明晰才能根治

    19日上午,永州—深圳北G6078列车上,一位女乘客再现霸座行为。据了解,这名女乘客车票标注的座位是靠过道上个月高铁“霸座男”曝光后,不少人或许都认为网络曝光、舆论谴责加上后续的失信惩戒,会让后来者引以为鉴。但不到一个月,女版“座霸”又再次出现,无疑大大超出了人们的常识预期。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