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理性消费 大学生活没有什么“标配”-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科教

学会理性消费 大学生活没有什么“标配”

杨鑫宇
2018-09-04 10:24:3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消费本身并非坏事,年轻人之间有些攀比心和虚荣心也实属正常。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以这种所谓的“开学标配”为代表的消费浪潮,已经在大学校园里造成了一种同龄人之间的攀比压力。

  我一直没有忘记,2011年,刚刚考上大学的自己,收到父母赠送的苹果电脑时的喜悦。对当时18岁的我来说,这台电脑不仅是一件价值不菲的礼物,也象征着长大成人的自由与独立。那时,并非每个同学的家庭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为初入大学的子女购买一台苹果电脑,而我也因此初次感受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角的父亲说的那句“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的真实内涵。当时,我的心中有几分小小的虚荣,也有几分淡淡的苦涩。

  时过境迁,如今的大学里,似乎已经很少有这种因为一台电脑而生发出的虚荣与苦涩了。9月3日,据《天府早报》报道,对今天走入大学的首批00后大学生而言,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成了人人都有的“老三样”。而数码相机、蓝牙耳机和智能手表这“新三样”,也渐渐变成了“标配”的一部分。

  “开学季”成了烧钱季,不知不觉之中,似乎已经成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充满默契的共识。不仅是线下的实体店,各大电商平台也纷纷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开学促销活动,让人眼花缭乱。这样的景象,称得上是“开学钟声一响,自有黄金万两”。

  这种不断升级的“开学消费热”的成因是什么?从表面上看,最直接的动力当然是经济发展。须知,在上世纪80年代,大学新生的所谓“必需品”还不过是饭盒、水壶、脸盆而已,谁家能给孩子买辆自行车,就已经很有面子了。但是,随着人们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大学生们的消费清单也越来越丰富,从随身听、BP机,到手机、电脑、平板……在过去几十年里,大学生“开学标配”的升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然而,如果仅用经济发展来解释“开学消费热”,恐怕只是管中窥豹。最近几年,尽管中国经济依然在稳步发展,但增速却在渐渐趋缓。然而,“开学标配”的升级势头,不仅没有趋缓,反而一年比一年更加迅猛。从2009年到2017年,中国的人均GDP翻了一番,但是,所谓的“开学标配”要花掉的钱,恐怕翻了两番都不止。这种现象不仅与经济增长有关,更与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消费心态有关。

  热衷消费的风潮,正在大学生甚至高中生之间迅速蔓延。和过去相比,今天的年轻人,不仅拥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拥有了更多获取最新资讯的媒介。无处不在的消费推广信息,更早地影响到了这些尚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年轻人。这些“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年轻人受到的诱惑,恐怕远远胜过那些对自己钱包厚度心知肚明的都市白领。而校园里极为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更会迅速放大包括消费主义在内的任何流行浪潮,让很多学生对这些象征着“潮流”的消费品趋之若鹜。

  消费本身并非坏事,年轻人之间有些攀比心和虚荣心也实属正常。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以这种所谓的“开学标配”为代表的消费浪潮,已经在大学校园里造成了一种同龄人之间的攀比压力。

  在当下,除了电脑和手机确实是大学生活所必需以外,“新六样”中的其他几样电子产品,都依然属于奢侈消费。当这些奢侈消费品,在观念错位的影响之下,以“标配”之名进入大学生活时,必然会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压力。许多工薪阶层的家长,可能奋斗了半生,都还没有给自己买过一款苹果手机,但是,为了自家孩子不在学校里“落后于人”,他们却不得不掏出可能相当于自己数个月到一两年的收入,为子女置备这些时尚新潮的玩意。而对一些学生而言,他们也未必清楚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只是觉得“别人有我就得有”,盲目消费而已。

  其实,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真正的大学生活,根本就没有什么“标配”。所谓的“标配”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其中甚至可能有商家为了促销而推波助澜的影子。对大学生而言,富有富的过法,穷有穷的出路。家中条件优越的学生,当然可以在合理需求范围内,自由自在地“买买买”,但如果对这些电子产品并无实际需求,也可以把钱用在出国游学、学习才艺技能等更有用的地方;而那些家中条件一般或者有些窘迫的学生,则更不需要硬去追赶那些被炒作出来的消费潮流,相比之下,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让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更重要。

  成长在21世纪的00后们,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因此对金钱或许不那么敏感。但是,就像民间常说的,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进入社会之后,他们理应更深刻地认识到父母赚钱的不易,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培养理性的消费观念,正是他们长大成人的路上,必须踏出的一步。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刷亮”凡人善举,传递人间善意

    据媒体报道,近日“阿里正能量”项目研究报告发布,该公益项目自2013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坚持每周对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正能量事件进行推送、传播和评选,并颁发正能量奖金,5年来该项目获奖者已达5000多人。

  • 中工时评:与美国硬碰硬,土耳其欲绝境求生?

    因美国牧师布伦森事件引发的美土对抗目前仍未缓解。美国坚持要求土耳其释放布伦森,否则将采取进一步制裁。土耳其在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同时,力图寻求更多国际支持以实现突围。对于土耳其来说,与美国硬碰硬存在高风险,其在北约和叙利亚的利益可能受损。不过,美土交恶也给了土耳其改善国际处境的机会,如能运筹得当或可得大于失。

  • 中工时评:莫让手机游戏吞噬留守少年

     暑假期间,对于乡间的留守少年来说,许多人把玩手机游戏当作了打发漫长假期时间的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健康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在玩游戏时间上,留守儿童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在“每天玩4到5小时”这一时间段,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8.8%和8.8%

  • 中工时评:大学开放对象不应只是参观者

    每到暑假,知名高校门口往往挤满了前来参观的游客。近期,一些高校公布了参观流程,个别高校预约程序之复杂、限定条件之多、远远超过了当的文博单位,每天的可供参观名额也难以满足所需。

人物

  • “韩春雨事件”的警示

    延宕两年有余的“韩春雨事件”终于有了调查结果。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学在其官网公布了对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韩春雨事件”可谓近年来涉及科研诚信的一则典型案例。一方面,该团队研究结果当初发表于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上

  • 地评线|信仰的力量,铸造时代的脊梁

    面对台风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无惧,为保护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壮烈牺牲……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三位同志的事迹作出批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政党不能没有标杆。三位英雄虽离我们而去,精神却永远长存在我们心里。

  • “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还应导入法律框架

    在法治社会,冲突应当在法律框架内解决,迷信暴力、私自报复只会让事件走向失控。我们希望该事件得到公平公正的处理,以告慰一个不幸逝去的年轻生命,也让类似悲剧不再重演。

  • 滴滴CEO道歉:有些毒就该刮骨以疗

    8月28日晚,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总裁柳青公开发表了一份“郑重道歉”,称“在短短几年里,我们靠着激进的业务策略和资本的力量一路狂奔在温州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4天后,程维、柳青发表致歉信,是应有之举。意识到“好胜心盖过了初心”、“靠着激进的业务策略和资本的力量一路狂奔”在逝去的生命面前没有意义,也是对汹涌舆情的一种回应。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