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母校当有母亲的情怀
潘璠
//www.workercn.cn2018-06-21来源: 吧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6月20日《北京青年报》刊发评论《让每个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是校长的基本职责》,就近日引爆舆论关注的北京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拟让少部分学生参加毕业典礼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虽然两所高校在了解学生的反应后及时做了调整,但是这种做法在校内外造成的影响,却并不能因为后来的调整而很快彻底消除。

  尽管校方的解释是因为场地不够,但解决场地问题的办法或可以像后来那样调整到操场,或是分批进行,即便因各种原因只能有部分学生进入主会场,也应该采取随机方式,而不应看人下菜碟,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并把大多数学生归入“不优秀”之列。

  当然,每个学生是有差异的,但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确是教育者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人们把“母校”这个很神圣的词汇赋予曾经就读过的学校,学校的每一个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就应该懂得这两个字的含义,应该对得起这个神圣的称呼。想一想,世间还有什么以“母”字打头的词汇?母亲、母体、母乳、母语、母爱,等等,无不与母亲的“母”密切相关。所以,母校当有母亲的情怀,应该从心里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子女,不去给他们带来任何可能的或潜在的伤害。而如果在人生最重要的仪式之一的毕业典礼上,大多数学生被归入“非优秀学生”之列,校方又怎么能够指望每一个学生都永远对母校充满像对母亲那样的敬意和爱意呢?

  母校当有母亲的情怀,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自己曾经是这个家庭中无差别的一员而引以为傲。 我的外祖父曾于一百年前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就读。十几年前,当我到重建的校址寻根时,轻松地在橱窗中全体学员的名录中找到了他老人家的名字。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一些高校管理者,眼中只有所谓的“杰出校友”。而这些校友之所以“杰出”,无非一是大官,二是大款。以致某些“杰出者”犯事儿之后,校方又赶紧清除其曾经“杰出”的痕迹。也同样可想而知的是,这些傍大官傍大款的“母校”,怎么可能指望每一个不“优秀”的学生、不“杰出”的校友都愿意“常回家看看”呢?

  所以,两所高校近日的毕业典礼风波,所折射的其实是长期以来,我们一些院校管理者育人理念的错位和人文情怀的缺失。只有真正意识到问题之所在,并有根本的改变,我们的大学才能真正成为每一个学子心中值得尊敬和爱戴的母校。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