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是时候深思“老师不愿当班主任”了
邓辉林
//www.workercn.cn2018-06-14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期,不少家长和社会的教育理念也处于转轨期,一些旧的教育理念被逐步摒弃,新的完善的教育理念尚未建立,让班主任疲于应付、不堪重负。

  一般来说,中小学班主任因为收入高于普通老师,话语权也更大,是一份“好差事”。但半月谈记者近期在全国多地走访中小学时发现,受限于物质收入与精神压力,老师担任班主任的意愿普遍不高。

  其实,“老师不愿当班主任”成为一个现象级话题,并不是一两年的事。不可否认,当班主任津贴提高到一定程度时,老师们当班主任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1988年,人事部、国家教委、财政部就曾专门发通知要求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但事实上,受制于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勇气不足等因素,多地班主任津贴多年以来一直在低位徘徊。提高班主任津贴已成为中小学教师的普遍呼声。

  除了物质层面的原因,精神压力的原因更加不可忽视。如果老师能够在班主任岗位上感受到尊严和荣光,即便工作量大一些,当班主任的意愿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普遍低迷。现实情况却是,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期,不少家长和社会的教育理念也处于转轨期,一些旧的教育理念被逐步摒弃,新的完善的教育理念尚未建立,让班主任疲于应付、不堪重负。

  从最近发生的两起家长殴打、威胁班主任的事件中,人们可以看到错位的教育理念带给班主任的困扰。四川省乐至县一名班主任因为管理一名学生上课玩手机、迟到等问题,引起这名学生的家长不满,遭对方带人殴打;驻马店市一名小学班主任把学生背古诗的成绩发到家长群,被有的家长以向县教育局举报相要挟,要求其登门道歉。前一起事件中,老师不过是替家长尽了起码的管教之责,却遭到家长报复;后一起事件中,老师的做法的确不符合教育部关于“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的规定,但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却引起家长的过激反应。

  这样畸形“护犊子”的家长也许只是少数,但驱动他们挑战班主任教育权的理念却已大行其道。现在,到处都在说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班主任不要说不敢惩戒学生,就是批评严厉一些,都会被一些家长质疑“伤自尊”,给孩子心理留下了阴影。类似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赏识教育”理念,被一些家长天天挂在嘴上,弄得好像孩子一辈子都只能得到欣赏和表扬一样。

  退一步讲,如果班主任只能按照这种偏颇的“赏识教育”理念去教育孩子的话,那家长也就应当接受班主任放弃部分教育权的后果。实际上,要求班主任一味赏识孩子的家长,对班主任的期望却一点也没有降低。孩子成绩差,他们会质疑“你到底会不会教书”;孩子行为习惯差,他们会质问“班主任干嘛去了”。

  在教育上试图捆住班主任的手脚,却又在孩子表现上对班主任存在过高的期待,让班主任左右为难。当班主任的教育权和角色期待出现严重错位时,“老师不愿当班主任”的问题仅靠物质激励是解决不了的。

  班主任究竟应该有怎样的教育权,不仅需要家长思考,也需要教育部门拿出“权力清单”,否则,我们的一些孩子就可能在教育理念的迷雾中迷失前路,成为被耽搁的一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