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中国式减负”不能只是口头说说
齐琪
//www.workercn.cn2018-01-08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5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学校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检查教师布置的作业并签字。其中还首次对学生移动终端的使用作出规定。(1月6日《成都商报》)

  家庭作业本是学生对一天学习的总结和巩固,然而却在科技发展中渐渐变了味,完全背离帮助孩子更好成长的初衷,成为家长的负担。不仅是课业繁重需家长帮忙,还是各种层出不穷的移动终端或付费软件,都已经成为“与时俱进”的课业负担。在辅导孩子功课这条荆棘满布的道路上,不少家长均是抓耳搔腮,万般无奈,甚至一度朋友圈还被一条“陪孩子写作业,家长心梗住院”的消息刷屏了,引爆大众对家庭作业变家长作业的思考。

  在我国,教育“减负”的政策长期存在。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条条框框的减负规定本意是为了减轻家长和孩子的课业负担,是发展素质教育的保障,是促进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然而在过去的六十余年间,“减负”虽被国家教育部门喊无数次,各地的“减负令”也是多达上百项,可最终却收效甚微,甚至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压的局面,最终苦了孩子,累了父母,误了时间。

  成都减负文件的出台是应家长的担忧而生的,几乎每一条都呼应了当下教育存在的忧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减轻家庭作业成为家长负担的局面,保障学生不会被堆积如山的作业压倒脊梁,能促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但指导意见在落实时会否政策走样,“中国式减负”会否成为一阵风,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另外,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考试是重要的评断标准,分数是锦绣前程的敲门砖,减负往往只会成为漂亮的表面功夫。因此,光有减负的指导意见是不够的,学校应积极探索全面教育的新方式,教师应努力实现与学生的全面交流,家长应积极参与素质教育的发展实践,社会应改变考试定排行的观念。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中国式减负”才能不会只是说说而已的戏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