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大山园丁”之爱彰显师道精神
廖德凯
//www.workercn.cn2017-11-03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一个“大山园丁”的故事在网上流传:1985年,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杉树坡村村小几位老师陆续离开,几十个山里孩子面临失学。为不让娃娃们失学,刚毕业的宋长城接手了这个村小,30年如一日,教出了一百多个大中专生,其中还有硕士和博士。去年因校区撤并,村小变成幼儿园,本有机会到镇小学去“享福”的宋长城却留了下来,一人身兼校长、老师、保育员,为9名学生坚守岗位。

  “大山园丁”的留守故事很平凡,却感动了无数网友。宋老师的两次留守,守的是这份清苦的个人生活,守的是孩子们的梦想。在新的伟大时代,这种平凡中的伟大留守,正是时代所呼唤的高贵品质,可谓教育先锋、时代楷模。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已经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初衷。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辽阔的地域、复杂的地理、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决定了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完全一样的公共服务。不少极度贫困地区由于地域条件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制约,只是在政府兜底政策中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更进一步的公共服务则限于各种条件还不能一步到位。

  教育正是这种很难一步到位解决的公共产品。在财力和其他教育资源还有欠缺的情况下,如何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好的教育,是教育产品布局过程中的重要考量内容。在教育扶贫时,让更多孩子接受更好教育、补充更多营养,需要进行一定的布局调整。“宋长城”们就是这样的教育扶贫实践者、实现教育公平的奉献者、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梦想守护者。

  据笔者所知,在贫困地区,不乏宋长城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四川凉山、湖南湘西等许多贫困地区,都有许多这样的山村教学点。一个老师几个学生,甚至只有一两个学生。但只要有一个学生,他们就会留守下去,让教学点永远点亮希望的灯火。许多人和宋长城一样,默默奉献几十年,任劳任怨,甚至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帮助更加困难的学生及其家庭。他们不仅仅在传承着知识和文明,更是在传递着党和政府对群众无死角的关爱。

  人生百年,若能一以贯之地做一件事,这件事哪怕再微小,都会因坚持而让人感受到一种伟大的精神。留守山村30年,作为在那个年代可称得上“知识分子”的高中毕业生且正处于时代变迁的关键时期,必然要放弃许多机会。也许一开始他们并没有做好留守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打算,但经过时间的沉淀,他们真切希望守护孩子们的梦想,最后的留守就成为他们的执念。身处贫困地区,笔者认识多位这样的山村留守教师,他们朴素而不带杂质的坚守,让山区贫困孩子没有失去做梦的机会,让教育扶贫的实践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有了承接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每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亲身实践。山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可能比不上许多城市学校的老师,但他们纯粹而朴实的教育实践、心怀他人的言行示范,保证了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多的人应该感念他们,正是他们的付出和示范,成为贫困地区最美的景色。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