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考试评价更应发挥育人功能
熊丙奇
//www.workercn.cn2017-05-16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考试评价改革应从减少选择题开始。据调查,在140余套地方中考英语试题里,平均下来,选择题77分,占试题总分的63%,83道小题中就有59道选择题。在9套全国高考英语试题(2016年)中,除了上海卷的选择题控制在41%的比例,其余8套试题平均下来,选择题占总分的68%。同样是平均值,在9套高考文科综合卷中,选择题为140分,占总分的46.66%;9套高考理科综合卷中,选择题为126分,占总分的42%。

  选择题最大的缺点就是效度较差,这种仅限为对正误的辨认和判断猜测的题型,既考查不出考生的真实学业水平,也考查不到考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中国学生陷入题海,个性和兴趣被限制,与选择题题量大,要求学生看到题目,就条件反射出答案,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减少选择题题量,就能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吗?这十分困难。我国升学评价的最大问题是对学生的评价,实行一元分数评价,是看一次考试分数,缺乏动态、综合、持续的评价。

  由于就用一次考试的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录取学生,因此,这一次考试分数的公正性,是所有考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怎样能保证公正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减少人为评价因素客观评价,这就是选择题题量大的重要原因。大家公认选择题评分最简单、最公正。这也是我国高考改革遭遇的问题,对于目前的考试评价,社会公认无法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家只相信笔试,连增加一点面试都怀疑——担心其中有猫腻。

  在目前的高考考试中,每年引起争议最多的就是主观题,尤其是高考作文题。按理开放的题目,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对于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目,学生和家长都怀疑其公正性。而面对公正性的质疑,最直接简单的回应,就是增加客观题,减少主观题,这正是我国过去30多年来的中高考命题变化的趋势。

  目前的考试评价,并不在意评价是否促进学生个性、兴趣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而是只要把学生“选”出来即可。对于这样的“选”人方式,谈其科学性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大家在乎的是公正性。按照这样的选拔方式,就是出100道选择题,全部机器阅卷给分,赞成的学生和家长会很多。

  如果不改变这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才的思维,我国的基础教育就无法走出目前的困境。在这种思维下的所谓考试改革,不过就是从一把2米长的尺子,换或一把3米长的尺子而已。

  目前上海和浙江在进行新高考改革,很多人关注科目改革和考试内容改革,但这都没有多大新意。在统一的高考录取中,还是按学生考分高低从高到低排序结合志愿录取,学生难以摆脱应试化学习。浙江和上海具有改革意义的,其实是上海的春季高考,实行招考分离,以及两地都推进部分高校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

  考试评价有选拔功能,但更应该发挥育人功能。育人功能的考试评价,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而应该对学生提供评价服务。只扮演选人功能,还是起到更好的育人导向作用,这是我国中高考制度改革面临的一道重要选择题。

  如果继续采用现在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教学)招(招生)考(考试)一体化的选拔人才方式,那么,改革考试内容没有多大价值;只有选择推进招考分离,将考试变为评价服务,中学自主教学,大学自主招生,那考试评价才会有更强的科学性和育人价值。

  在美国,SAT、ACT也是标准化考试,但是,升学采取的不是对学生的一元评价,不是按ACT、SAT分数从高到低录取,SAT、ACT成绩只是评价的一方面指标,而且各大学独立进行招生,学生自主申请,大学(专业)按本校(专业)的培养要求,评价申请者。这就让考试只是评价服务工具,由于只是一方面的评价指标,学生也不会只盯着这一考试学习。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