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国民素质提高离不开针对性训练
刘迪
//www.workercn.cn2016-11-15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许多年前,笔者与国内某媒体人私聊。他说在国际上,对日本人的评价比中国人好,值得研究。他说的“评价好”,指的就是“国民素质”问题。当时,我觉得这个问题还不太方便公开议论。但以刘仰先生11月3日在《环球时报》发表的《从反思国民素质到文化自虐》一文为例,今天中国媒体热烈讨论国民素质问题,这既反映出国家发展进程中,器物进步与观念发展不协调造成的焦虑,也是中国国民自我反省精神发展的结果。

  笔者日前网上看到一张照片,某幼儿疑似在北京地铁便溺,其父母却听之任之。究竟应怎样看待上述“小节不检”?这究竟属于“文化劣根性”,还是“轻犯罪”?抑或道德问题?

  这张照片,引来无数谴责、愤怒。对这幅照片,可有多种解读。每个人境遇不同,解释就可能相异。我曾想,如果这种尴尬发生在东京都内电车中,东京的父母将如何处理?

  上述情况在北京地铁中,也并非常态。同样,这种情况在东京地铁中也鲜有发生。原因在于,有幼儿的家庭,近途多用汽车出行。如父母带孩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则多选择短途,避开高峰。而且,携婴出行,父母会给孩子穿上纸尿裤。

  但假如忘穿纸尿裤,而孩子大小便失控,这时父母应如何应对呢?在日本,母亲出行,总会随身携带一些手纸,她会用这些纸张擦拭孩子尿迹。

  假如孩子父母没有携带手纸,情况将会如何?常常是周围出现热心人,掏出携带餐巾纸协助孩子父母清理。

  所谓“先天素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的。任何一种“国民素质”,任何一种“道德”,都不是抽象的,它们都取决于许多具体情况、具体个人境遇。

  读到谴责那对父母的文字时,我想起小时在中国东北乡村甚至城市,不少家长如同照片那一幕,放任婴儿在家中地上便溺。虽然我不以为然,但那却是现实。我注意到,前述照片中那对父母身边,有一旅行箱。或许,他们来自某一乡村,他们是在以一己之常识,来处理眼前的问题。他们仅仅是缺乏现代社会常识,如果他们拥有现代高密度城市空间生活的常识,本应该避免上述令人尴尬的一幕。

  我不是为那对夫妇行为辩护,我也认为谴责、为之愤怒均可以理解。但我还是认为,对于舆论来说,更应思考的是:面对高度城市化、全球化,中国人究竟应该如何避免类似尴尬,或网络所说的“国民素质低下”问题。

  我们的任何一种行为,任何一个决定,都是个人知识、经验与境遇的组合。媒体面对这种问题时,是否应多考虑一些行为主体个人的体验与境遇?是否应多提出一些建议?周围的乘客,是否能以同情的态度,伸出支援之手?

  我不否认,的确有些人在故意破坏公共环境,有的人行为触犯治安法规,属于轻犯罪。但对更多人来说,若他们不知道在公共空间随地丢垃圾、吐痰、污损公物触犯法律法规,其行为仅仅属于“无知”。如果他们是初犯,也可以免于处罚,或仅命令他们“恢复原状”,擦拭干净。

  媒体对“国民素质”的高度关心,说明中国公众对维护公共空间秩序的“公德”变得日益敏感。言论机构处理好这类题目,对于引导民众十分重要。但另一方面,“公德”并不是用来祭拜的圣物,它需要社会共同体成员不断的道德实践。

  我注意到,前述照片孩子父母,上衣较厚。我设想,假如他们具备上述常识,感到孩子可能污损车内环境时,他们也许会脱下上衣,替孩子遮挡这种尴尬。

  今日中国,共同体意识正在崛起。在一个具有健全“公德”的共同体内,居民之间会有高度互信、彼此合作。任何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公共规范、准则的维系,都取决于该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共识。共同体的秩序,可以保证每一共同体成员的生活质量。如果一个社会,拥有很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成员,那么社会运营成本就可降低,居民生活质量也会提高。

  如果倒退20年,上述“小节不检”问题,可能不会引发如此关注。这种高度关心的现象,说明中国新“国民意识”正在快速崛起。其背景是中国正在从农村社会,迅速进入高密度城市社会,以往的“常识”失效,而如何建立适合中国现状的新“常识”,正成为紧迫课题。

  5年前日本曾发生大地震。那时,各国媒体均对日本民众大震之下的淡定从容、秩序井然称赞有加。笔者想说,这种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来自幼年的训练。笔者曾多次参观日本的“保育园”(托儿所)。那里,孩子从6个月就开始集体生活,接受排队、生活自理的训练。这类社会适应训练,经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直不断强化。这种反复训练,促成他们对公共空间秩序维系的基本共识,也让我们看到日本社会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社会景象。

  目前国内媒体讨论的“国民素质”,其实是指现代民族国家对其成员基本行为的要求。今天我们建设了越来越多的大学,培养了越来越多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但有人注意到,我们的“国民素质”,并未如先前期待的那样,有非常显著的提高。这说明,知识教育、学历教育与“国民素质”高低无关。

  “国民素质”并非天生,可经训练而成。中国媒体提出的“国民素质”问题,其实多与“现代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缺失有关。因此我们在没有认真实施训练之前,不应奢谈“国民素质”。我们应记住,“训练先于本质”“训练决定本质”,什么样的训练造就什么样的国民素质。(作者是日本杏林大学教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