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深化协同创新应成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关键
凌晓明
//www.workercn.cn2016-08-10来源: 环球网
分享到:更多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提出了“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出台及随后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是推动科研经费与科研人员之间关系转变的一次深入改革,较大幅度解开了科技工作者困扰多年的“禁锢”,相信这将进一步解放中国的科研生产力,释放科研创新创造的巨大活力。

  近日,世界最权威的反映科研进步排行“自然指数2016新星榜”显示:中国科研机构正引领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快速增长,2012—2015年增加最多的100家机构的前10名中,中国占据前9个。“自然指数”主要追踪的是全球8000多家机构在68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情况。

  仅2016年,我们惊喜地看到:从正式研制到首飞仅使用了5年左右时间,我国自主研发的运-20大型运输机已正式列装空军;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成功吊装,这只“观天巨眼”或能领先世界20年,又成为一大奇迹;今年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之时,集合了三系列火箭各项技术的长征7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中国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再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焦点……

  一系列的大国重器不仅振奋了国人的精神,更让中国科技在一些全球行业或领域中从追赶者变成领导者,这些让人惊艳的科技创新成果,加之上述的“自然指数新星榜”的一“潜能”和国家出台科研经费改革的一“盘活”,不禁让人热血沸腾和感叹信服。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19日视察宁夏时强调“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厚积薄发之时,也增强了我们更多的科技自信。

  中国科技创新创造成就所带来的兴奋与悸动,似乎让人淡忘了“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难题”等,但我们不能沾沾自喜和顾此失彼,诸如“笔珠之痛”等还始终困扰着我们:虽然全球圆珠笔市场中80%的供应来自中国,但每支笔的核心技术还需靠进口。再如先进高端材料研发和生产方面、高端医疗装备、创新药物研发等等。据悉,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左右,其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远远低于发达同家60%的贡献率,我国高校目前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两个月前召开的全国“科技三会”吹响了把我国建设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科技创新被摆在更加重要位置。

  规范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这是将过去“人围绕着经费转”转变为“经费以人为核心”,毫无疑问,极大地提高了科研工作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只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而要全面激发科技创新创造能力,深化科技协同创新这一途径和方式则成为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和坚守。

  科技协同创新应必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目标定位,建立和完善部门协同、科技创新单位联动的工作机制,在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下,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深化科技协同创新,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系统思想,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要做到科技创新,就必须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和阻隔,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上以实现深度合作,来充分释放彼此间活力。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和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以系统工程的思想来统筹科技资源和要素,方可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加快我国的科技创新,从而可能掌握竞争先机。“中国制造”要得以繁荣和领跑,离不开科技创新活力,而活力更来自于各类人才的创新动力和潜力,协同创新的出发点就要推进机制改革,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让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

  深化科技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经济主战场,落实工匠精神,拓展科技创新的张力。过去大学和科研机构注重于理论研究,与经济现实的结合度不够,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不顺,许多“闭门造车”和“不着边际”的成果难以运用市场。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在协同创新组织架构中,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来推动应用研发创新为重点,实现自主创新发展,推进生产模式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要素的决定性作用,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业,切实增强创新驱动力与产品及成果的竞争力。

  深化科技协同创新,满足行业和自身发展,体现共赢理念,彰显科技创新的定力。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研究开发成果的商业化,都应该依托于市场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动力、协同、投入、转化、评估的运行作用力的变革,才能真正反映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科技创新的管理创新的整合、动力、导向、协调功能。没有共赢的理念来支撑发展,政府的导向、协调和保障等起不到作用,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积极性没办法提升。

  解放科技生产力,开启科技事业新征程。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号角一经吹响,且在不断推进和持续改善,这为我国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营造全面开放的创新环境注入了一股“春风”和“清泉”。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夙愿和梦想,我们有理由、有信心、更有能力为此而不懈努力来实现!(作者是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