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教师能否“跨界”生长
邱磊
//www.workercn.cn2016-08-05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语文老师就应该多研究语文,少去其他学科“掺和”;教师就应该老老实实教书,在学校尽量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在教师的圈子里,这些观点并不纯属个人意见,而是有着一定的拥趸。

  这些观点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仅以此为凭而故步自封,似乎并不妥。事实上,许多教育家本身即是优秀的“跨界者”。比如,夸美纽斯创办和管理过许多学校,但他的专业是神学和哲学;卢梭从未上过课,却写下不朽名著《爱弥儿》……如此人物,不胜枚举。

  如果说这种“跨界”先例在天赋异禀的大师那里不具有可参照性,那么当条件移换到互联网时代的地球村中时,我们每一个置身其中的教育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抉择:是禁锢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还是勇敢地迈向教育的蓝海?

  今天的世界,被互联网削弱了时空屏障,知识的几何增长让“授业”“解惑”不再是教师的专属权利,传统的专业“边界”正日渐模糊。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地位不复存在,应试教育资源在与网络的“联姻”下,学生可以轻易地使用各类文本、声讯、视频,教学行为的智能化与网络化,又兴起了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生态。试想,教师的专业性若仍建立于传统的所谓“师道”之上,其遭遇的将是一场空前的认同危机和价值迷茫。

  网络时代,教师是知识的“搬运工”吗?当然不是,否则早晚将被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取代。教师的跨界,不仅不是专业性的弱化,相反,正是另一种强化和重构。教师在这样的时代下,须要有丰富而立体的多面性。比如,教师在课堂逐渐接上地域文化的“地气”,当科学知识慢慢地更具还原性、审美性和哲思性,我们才可以说一门功课给学生的心苗扎下了根。这时的课堂,我们作为专业教师,才能在教材、教辅以外,在传统的话语系统、背景参照之外,重新发现一条路径。这条小径,不但让学生有了再次审视学科、重估价值的机会,而且对教师来说,也是职业生命的一次释放。在“创新”“探究”“合作”成了教育热词的今天,这种个人力量的释放,将把课堂推向更加灵动、个性和丰富的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跨界,绝不是一种追赶时髦之举,要坚守自己的“初心”。这颗“初心”就是捍卫自己的专业价值,实现个人的专业成长。只有眼光跳出狭隘的专业层面,回到教育的基本常识上来,我们才能在“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聒噪生态中,找到一方净土,守住教育之“真”。

  尼采说,眼界即边界。教师的“跨界生长”,其实就是希望从契科夫所写的“套中人”那里摆脱禁锢自己的“套”,让自己变得通明、透彻,无论环境如何改变都始终走在教育的“正道”上。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