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为什么学生怕写论文
黄帅
//www.workercn.cn2016-05-06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临近毕业季,毕业论文写作成了不少学生感到头疼的难题。担心论文不能如期完成、不能通过答辩,因此无法顺利毕业,有这种焦虑的毕业生并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女同学用“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这样的话来自嘲,近年毕业生论文抄袭、大面积“复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中国学生真的惧怕毕业论文写作?

  不可否认,毕业论文是衡量学生读书成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欧美、港澳台等地的高校大多秉持“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说,考进大学相对容易,但顺利毕业并不简单。比如,据美国智库企业研究所调查,美国4年制大学有53%的大学生6年才能毕业。过半数学生要延期毕业,这在中国大陆高校中是不可想象的。决定学生能否毕业的正是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就是说,这些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写毕业论文,为了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他们必须在入校后便着手寻找课题、博览群书、精研学术,进而养成了一种学术、科研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惯性。但是,我们的大学一般是在大三甚至大四才开论文写作课,即使是读研、读博,囿于现实就业压力,不少同学恐怕也很难全身心投入学术的耕耘,缺乏高强度而持久的学术训练,自然也就会对毕业论文写作感到棘手。

  获得论文写作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科学的训练,而写论文所需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更不是仅靠大学几年就能习得的。高校学生不会写、不想写毕业论文,本质上是学术思维方式和能力匮乏的表现。回首中学时代,同学们读书、生活围绕的核心问题便是高考,而研究性学习、思维拓展训练等思维“启蒙”的学习却被老师、家长们视为“与考试无关的事情”,高考试题的相对封闭性、答案唯一性等特点,也不利于学生养成创新精神。毕竟,创新的前提是否定既有权威答案,从而获得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尽管现在高考改革、中学教育改革中,也出现了不少形式创新、理念更新,但“走竞赛”、“特长班”、自主招生等模式,并不适用于多数学生,甚至在一些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填鸭式教育、“唯分论”依然是主流,学生考上大学万事大吉,根本谈不上对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里,中小学时代学生挑战教师权威、课本权威很常见,是被鼓励的。比如,2015年法国“高考”(高中毕业会考)的哲学考试里,要求考生阐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中的观点、论述“尊重一切众生,这是否是道德义务”等哲学命题。其考查方式的开放性、命题的新颖性和内容的思想性,恐怕是我们的名校哲学系考研试题才能达到的标准。通过这种思辨、创新训练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已经得到了论文写作所需的基本素养。

  当学生逐渐拥有了独立思想、思辨能力和创新才能,又怎么会惧怕一篇小小的毕业论文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