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雷钟哲
//www.workercn.cn2016-03-31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整版刊登了旅美教育专家、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撰写的文章——《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他在文章中发问:如果把义务教育的开端看作起跑线(在中国,人们已悄悄移至学前教育),要不要在起跑线上一决雌雄?他认为“人生是马拉松,‘输在起跑线’并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赢在起跑线’的傻跑。”而“家长的虚荣是孩子急功近利的起跑线,越跑离心理终点越远……”(3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关注这个话题,不仅因为作者黄全愈比较传奇,本人是个“老三届”学生,有过土插队、洋插队、打短工、“磨”洋工的经历,抓锄头三年,拿榔头七年,走读四年,最高获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是著名旅美教育专家。还在于“起跑线”论一直就是搅扰中国教育的一个极为严重的误导。

  一段时间以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深入人心。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明争暗斗,倾其财力在所不惜,哪怕自己忍饥挨饿,也要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资。于是孩子在娘肚子里就开始听音乐、听故事;于是孩子练了唱歌练舞蹈,学了书法学绘画,上了奥数上奥语,弹了琵琶弹吉他,基本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成了可怜的“小大人”。于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而各个学校以录取论英雄,以成绩排名次的情形,也就自然而然愈演愈烈了。

  但是不少人没有想过,世间是否只有一种起跑线,人生是否只有一个起跑线,起跑线领先的就一定领先到达终点线,或者反过来,起跑线输了的就一定不能赢在终点线。其实这些问题,答案就在那里,人们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罢了。举例来说,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罗丹也是如此,他曾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无一成功。还有一个达尔文,小时候经常遭到父亲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呀?”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毫不沾边。这几位后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不说你也懂的。

  请看,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却赢在了终点线上。或者起跑线上的挫折,反倒让他们的心智更加成熟,核心素质更加坚实。而这些年来我们国内出现的那么多的天才少年,却鲜见在国际上摘取大奖,成为科研或其他领域的领头羊。这,或许也是“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原因。

  人生起跑线不止一个,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人都是贾平凹,人人都是刘国梁,既不可能也不现实。真要那样,谁去种地,谁去做工,人就只有死的路了。再说种粮大户、国之工匠,照样可以建功立业扬名立万啊。

  可见,我们应该在“起跑线”前有所醒思。不要跟风,不要增加孩子负担,强迫孩子干自己不想干的事情;只在乎成长,不在乎胜负,让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得以张扬,放飞孩子的天性,乃至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磨练不怕失败的素质。当然真要消减错误观念的影响,还得在改革应试教育上做文章。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