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目送还是押送?
曾天昆
//www.workercn.cn2016-02-06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高考临近,高三女孩小娜的妈妈比孩子还着急。小娜本来已经很努力了,但妈妈还是决定再“加点量”“添点催化剂”。妈妈辞去工作,陪吃、陪睡、陪读。详细计划却惹怒了女儿。小娜忍无可忍向妈妈开战:“我坚决不参加高考,你喜欢你考。如果还强迫我学习,我就出家。”(2月5日中国青年网)

  什么是不求回报的关心和付出?

  我年轻时爱上一个姑娘,异地恋。某天她被炒鱿鱼了,被气得生了病,夜里肚子疼得要死,蜷在床上啥也不干,只在电话里对着我哭。于是我在家中煲好了汤,找了一个黑车跨了小半个省赶了过去。我以为迎接我的是姑娘感动得痛哭流涕,直夸我好,但实际却是她余怒未消毫无理智,一会儿埋怨我把她从家乡骗来,又扔她在陌生的城市,一会儿埋怨我为什么现在才过来。我很不开心,于是说,那我明天送你回广州吧。

  直到再也看不到她的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我那算不上什么关心和付出,那只是为了让她感动,让她觉得我好,才进行的一场即兴作秀。这类似于一种交换,所以当我得不到预期的东西时,便不可遏制地、心安理得地失望和愤怒。

  现在,每当我准备为女友付出之前,我都会问自己:假如她并不认可和领情,我也得不到最初期望的回应,我是否仍旧会这样做?如果我仍愿意,我就会认可自己付出是因为付出这一行为的本身让我产生幸福感,如果我不愿意,那便慎重处之,毕竟接受我的付出,对她来说也是一种不小的压力。

  父母对儿女的付出和奉献也一样。

  假如报道中的母亲在做出牺牲自己去陪考这一决定之前,便做好心理准备迎接这些可能发生的不尽人意:比如女儿并不认可这种方式,叛逆拒考甚至做出其他过激行为;或者虽然认可并努力学习,却仍考不上大家理想的大学;或者考上大学后,并不看重母亲的这段付出,毫不感恩。

  假如这位母亲知道了这些可能的结局,是否还愿意这样做?如果不能,即使这位母亲再酸楚地哭诉,都无法让我感动。因为在我眼中的她,是那么像当年的我——站在付出的道德制高点,逼迫对方完成这场自己期望达成的交易。

  另外,报道中的孩子已经高三了,大概已经成人了吧,完全能够分辨是非,也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有能力也有权利为自己的一生负责了。这时,这位母亲却仍宁愿叨念一百遍,“我是为你好”,也不愿低下头问一句,“你觉得什么才是好?”

  我喜欢吃苹果,你却为我带来一车梨,还说吃梨对身体好,让我全部吃下去。这种爱,我确实不敢苟同,我甚至不禁大胆地猜测这位母亲:不甘平庸,却又不愿自己努力,并不信任女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却又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女儿身上,让她成为自己的替身,实现自己价值观中的幸福,她觉得自己不信任女儿的原因是女儿年纪太小,但大概率事件是20年后,已经38岁的女儿告诉她一万元买个净水机是被坑,她仍不会相信。

  前几天恰好看到龙应台的《目送》里的一段话,我觉得是对亲子关系最好的描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比较起龙应台所说的“目送”,我觉得这更像“押送”。

  当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不是别人,我不知道他们的苦与乐,也没有资格批评他们选择的生活。但是,如果我重回少年,我希望自己遇上的是这么一位父(母)亲:

  你想飞翔,我就给你缝上翅膀;你想小憩,我就为你遮挡风浪。等你飞得太高我们彼此看不清模样,或是等风浪静了也你入了梦乡,我就得走开了,毕竟我还有山河要赏,我还有美酒要尝——你有你的精彩,我有我的辉煌,各自安好,也是大爱无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