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刘根生:成果导向,引领科研勇于“钻厚木板”
//www.workercn.cn2015-11-10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有媒体报道,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正在对照该方案要求,积极酝酿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个成熟思路是:科研评价考核体系要变论文导向为成果导向。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南京大学相关负责人说,论文发表数量、发明专利申请数目、申请到多少科研经费,一度是套在高校教师头上的紧箍咒,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中,这些评价体系将被打破。科研评价要摒弃“论文论英雄”,主要看成果是否有原创性,成果是否能被市场采用,成果创新是否会引领行业发展。东南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变革在东大也将成为趋势。

  爱因斯坦有言:搞科研应勇于“钻厚木板”,不能满足于“找一块最薄的木板来钻孔,并且钻上许许多多的孔”。世界顶级科研成果,往往动辄耗费科研人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勇于“钻厚木板”,就是要沉下心来攻坚克难以求在创新领域有重大突破。如果总是“钻薄木板”,有点小收获就忙着发论文,科研成果势必有数量无质量。科研评价考核体系以成果为导向,无疑是要引领科研“钻厚木板”。

  论文是科研手段,用论文来衡量专业技术水平原本没有错。但不能走极端,比如不看成果是否有原创性,变“要看论文”为“只看论文”。这不仅扭曲了学术发展规律,更助长了学术功利主义,致使学术垃圾泛滥成灾,滋生了剽窃抄袭等学术腐败现象,伤害了自主创新。科研评价是科技活动重要环节,是指挥棒。激励“钻厚木板”,就得从科研评价改革做起,以“成果论英雄”取代“论文论英雄”。

  回顾证明庞加莱猜想过程,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说:14年中,我和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失望,我已“把失败看成常态”。朱熹平有这样的心态,在于有制度撑腰。为了“给天才以空间”,中山大学对拔尖人才免予考核。曾经有5年,朱熹平没发表过论文。足见,激励“钻厚木板”,管理者先得尊重科研规律,提供制度保障。越是拔尖人才越不愿意为小儿科成果浪费精力,在“十年不鸣也没关系”土壤上,才能出现更多“一鸣惊人”式成果。

  世界一流大学虽然还没有统一标准,但共性认识是有的,即不仅要有“大师”,能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而且要有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成果。改革科研评价考核体系,激励科研“钻厚木板”,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意义重大。“一座大学就是一座科技创新园”,哪里有世界一流大学哪里就是创新高地。完善成果导向科研评价办法,纠正考核过度量化倾向,提升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大学责无旁贷。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排在首位的是“创新发展”。在南京“五型经济”发展战略中,“创新型”排在首位。道理很简单,只有走好创新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创新是干出来的,且特别需要“久久为功”。所有科研工作者都应自觉超越个人功利,按照成果导向要求实干。有宽容的科研土壤,有大批科研人员潜心“钻厚木板”,创新之树上定能结出更丰硕果实。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