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赵查理:跟被拐的“最美”道声珍重
//www.workercn.cn2015-08-03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最美女教师”郜艳敏“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舆论愤怒的善意让她害怕,这意味着她必须“哪壶不开提哪壶”,将被拐卖、强暴的伤疤一一揭开,以配合那些为了社会正义的呼声。

  只是,郜艳敏会重复一遍旧日噩梦,她生活的环境也因外力介入恶化。一是,公公和丈夫作为买主的“原罪”,遭遇道德谴责乃至法律追究,家庭可能破裂;二是,村民认为舆论关注会揭开贫穷的伤疤,愈加指责和孤立她,颓败的乡村生存空间十分狭窄;三是,当地宣传部和教育局称网友骂她是“国家的耻辱”,之前也是他们歌颂苦难,试图用他人“最美”来掩饰自身丑陋;四是,她理解众人的好心,但迟迟不敢迈出“娜拉”出走的第一步,正义和生活有了错位。

  围绕着犹豫的郜艳敏,两种观点针锋相对:第一种是,郜艳敏的想法应该被尊重,她希望追究人贩子的责任,并试图保护家庭的完整,大家不能为了正义而忽视个人诉求,不能让他人染红正义,自由选择更重要。第二种观点似乎掐住了前者的七寸——在遍布群氓的封闭空间里,郜艳敏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吗?穷尽人类的语言,也难以给出积极回答。后者希望通过法律的冰冷,能让正常的情感回归。但商榷之处在于,买主好找,人贩难寻,前者的恶行确定超过追诉期,后者的恶行如果延续了,会难逃法网,如果收手了,也难以追诉。双方各有道理,可郜艳敏说的是,“我还能再回到21年前吗”。抱歉,我们都回不去了。

  21年,从启蒙到犬儒,从犬儒到公知,利益的多样性和思想的多元化,给了人们超越朴素情感观察自身和世界的可能性,抛开肤色、集体等观念束缚,从人性来审视饮食男女。因此,对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中的恶,民众容忍度越来越低,对他人不幸的痛感越来越敏锐。在女权运动毫不留情地冲击男权社会的运转逻辑时,被拐小姑娘成为最美女教师,集合了男权和女权、乡村和现代、苦难和救赎、法律和生活的多重影象。正义的祭坛上需要一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羔羊,高声呐喊,祛除麻木,郜艳敏无处可逃,人们希望她再次展示“最美”的一面——忍受苦难,以德报怨,一部分生存价值被掠夺了,用残存的生命力隐忍超越,来到自我实现的高度,上一次是埋葬被拐,这一次是追逐正义。

  直白说,去做崇高的象征物,还是顺从地生活着,郜艳敏的答案是试图维持现状,这是不完全自由下的次优选择。无疑,行动起来追求正义,是更普适的价值观,应该沁人心脾。可是,罔顾社会提供给郜艳敏的条件,替她选择未来的生活,这种强加正义的方式,反而是不义的。有时候,正义蒙上了时间的灰尘,也需要时间来擦亮它,郜艳敏并没有患上斯德哥尔摩症,她只是在复杂的日常生活里,一次次迷失了自己。我们应当为更多的被拐女性,提供完善的法律、社会保障,尤其是自由选择的机会。打破《盲山》里对底层生活表露出来的人性绝望,摒弃《嫁给大山的女人》中官方自我贴金的厚颜,给郜艳敏展示真实的生活,引导她走出迷宫,而不是耳提面命。

  对有血有肉的人来说,下一顿饭的柴米油盐,永远排在第一位,就算是正义,也退而求其次。说到底,正义永远不会走直线,它被扭成麻花,也会曲径通幽。此时,正义对一位在路边哭泣的女人表示关注后,说声抱歉,道声珍重,使劲拥抱,然后继续向前,并不是向罪恶妥协。因为,纵然没有手牵手向前走,可正义露出了宽阔的后背,当郜艳敏重新发现自我的那刻,随时都能赶上来。正义常不在当下,可我们等得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