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瞿振元:提高质量,高教发展的真问题
瞿振元
//www.workercn.cn2015-01-0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话题。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4年,关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

  备受教育界瞩目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去年9月10日向全社会公布,1320项教学成果奖项中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领域。它引发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教学改革的再度关注。众多的一线教师在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众多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研究制定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奖励制度和教学名师培养计划;众多的教育研究专家更是把研究视角聚焦在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的真问题上。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并明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随后在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促使高等教育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自2011年9月起,“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乃至更多的公办高校陆续向社会公布了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接受社会的问责。提高质量冲破了校园的围墙,开始接受全社会的检视,老百姓也有了发言权!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升温、随着对教育质量问题探讨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质量评价的视角也发生了悄然的改变,由关注“学校投入”转为更多的关注“学生投入”“教师投入”,学生的成长成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众所周知,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首要的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虽然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但从根本上说,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立德树人”是学校的使命所在。

  提高质量也是新世纪全球高等教育共同关心的话题。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布的《高等教育与研究的新动力:社会变革与发展》公报指出,“日益扩大的入学机会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挑战。在当代高等教育中,质量保障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必须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质量的实现既要求建立各种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多种评价模式,同时更需要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质量文化。”对此,世界各主要国家也都在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着种种努力。2013年8月,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等许多高校都在改革课程方案,以期提高本科教育质量,适应科技发展综合化、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大趋势。德国、法国等欧盟国家,日本、韩国等也在采取措施,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

  今天高等教育质量的竞争就是明天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力的竞争,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识和行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深化教学改革。我国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近5年来,高等教育战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在“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强化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大学从社会的边缘逐渐走向中心,大学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却在不断被弱化。利益的诱惑和舆论的误导,大学以科研导向、科研以论文导向,“学术为本”取代“育人为本”,干扰了大学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对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树立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理念,以科研促教学,让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新知识、新素材,使高校的科研工作更多地融合到育人工作之中。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教学也是学术的范畴,对教学的研究要更加理性、系统、深刻。让“教”与“学”共同走进大学的研究视野,营造师生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当我们发出使教学改革再升温的呼吁时,我们更期待它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因为,只有通过所有教师认真教、所有学生努力学,并以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富有效率的教育教学方式落实到课堂上和学校教育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提高教育质量才能成为现实。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话题,提高质量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任务和共同追求。我们期待2015年,在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的引领下,教学改革再升温、教学质量再提高,使提高质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