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袁云才:如何看待“211工程”存废之争
//www.workercn.cn2014-11-14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有消息称,教育部已经废除高校“985工程”以及“211工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13日晚在其官方微博“微言教育”上发布消息称,“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项目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早先有媒体报道,有传闻称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此消息在网络上引来议论纷纷,不乏叫好之声。未料,传闻话音未落,教育部就在官微上发布消息澄清:废除?没有的事!权威信源一锤定音,但传闻一进入公众视野就能掀起一阵狂澜,至少说明,“211”、“985”两大工程的改革问题,确是值得静下心来斟酌一番了。

  概要说来,“211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为了面向21世纪,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而“985工程”是1998年开始实施的,最初入选的高校仅有9所,被称九校联盟,截至2011年末增至39所。此后,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将不会再新增高校。

  这么说,“211工程”和“985工程”,都是优中选优、重中选重,国家本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集中全国的优势教育资源建成一批一流高校,以培养更多精英人才。这个思路,在教育资源和经费都比较薄弱的语境下,当然解释得过去。就如在荒坡上栽一片树林,在风沙蔽日、水源不足的环境下,对于前景看好、有培养潜力的树苗多施肥、勤浇水,优先保证其成长,以其稳固水土带动改良环境,当然也是一策。但是,从1993年实施“211工程”至今已超过20年了,林中的“树苗”早该长成大树了,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教育环境也有了新的变化,再延续原来的老办法不进行改革,恐不妥当。

  事实上,“211”和“985”两大工程,在产生显著效应的过程中也带来了许多弊端,早为公众所诟病。例如,进一步加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人为地造成其他普通高校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造成部分毕业生受到就业歧视等。就业歧视倒过来会影响招生,很多普通高校的老牌优势专业,其生源质量竟不如一般“211”高校新开专业,这对于前者的发展壮大无疑是不利的,对于其办学的信心和积极性也是个无形的打击。

  有论者认为,“985”和“211”这两大工程,会造成高校教育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从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来看,确实如此,因为有了“金字招牌”与国家政策的倾斜,大量优质师资和优质生源会越来越往“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中积聚,表面上看它们是愈发壮观了,但教学质量却不一定完全与此成正比。打个比方说,假如百个学生有5个名师就够了,但由于该校财政投入多,另有10个名师也往里面扎堆,这就造成了优质师资的浪费。再如,高分考生本来对某个专业不感兴趣,但由于某校的“金字招牌”实在太耀眼,从而舍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读该专业,这也会造成优质生源的浪费。而且,长期、过度的政策倾斜,也可能使某些高校产生依赖心理,并不利于其进取、创新力量的迸发。

  当然,只要有竞争,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金字招牌”,但这块招牌应交给市场去锻造,而不宜由行政之手长期去拱护。在高校去行政化呼声日隆、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矛盾加剧的今天,我们理当淡化行政干预的色彩,让高校逐步走向公平竞争。对于已发展起来的高校来说,公平竞争才是它们形成赶学比超的真实土壤。在当前形势下,“211”、“985”两大工程虽不废除,但应进行改革,要让更多的动态竞争进入高校教育,进一步让教育规律来配置教育资源,以期打造真正的超一流大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