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的温度、亮度与力度-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国际

中国外交的温度、亮度与力度

阮宗泽
2020-05-26 15:51:01  来源:环球时报

  新冠疫情危机无疑是国际关系、世界局势深刻演变的催化剂,它造成强烈的冲击与碰撞,同时把中国外交置于国际显微镜下。西方一些人热衷给中国外交扣帽子,抛出所谓的“战狼外交”,指责中国利用抗疫之机进行“口罩外交”“输出模式”,扩大地缘政治影响;称中国动用经济手段打压对手,亮肌肉;称中国外交官越来越强硬等等。在西方的语境和逻辑里,面对诋毁中伤和政治讹诈,中国不准澄清真相,更不允许还击,而应忍气吞声,任由污水兜头盖脸泼在身上。

  坦率地讲,中国正处于滚石上山的关键历史阶段,需要塑造一个和平、客观友善的国际环境,主动挑起冲突或争端既不明智也得不偿失。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处于复杂化、尖锐化的国际环境之下,中国不是发球者,只是回球方。或许如此,国内有人觉得中国外交的被动反应多于主动出击。面对日益严峻的对华舆论战、信息战、心理战、遭遇战,中国怎么办?中国外交如何突围?

  泼向中国外交的脏水

  疫情的暴发是一场大灾难,人类都是受害者。这场危机充满悬念与惊悚,没有人猜到开头,更没有人能准确预言结尾。疫情发生之初中国率先向世卫组织和有关国家通报情况,发出预警。但有人却隔岸观火、乘人之危、幸灾乐祸,将之比拟为所谓的“切尔诺贝利时刻”,认为是削弱中国的机会,幻想着中国被疫情重击,折断腾飞的翅膀。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猛烈爆炸,造成核电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事故,这场灾难也被认为是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他们认为,中国也会因疫情一蹶不振。

  然而,中国实现了奇迹般的逆转:率先控制住国内疫情的蔓延与扩散;率先复工复产,重振经济。疫情不分国界、不分种族,那种“傲慢的例外主义”让一些国家贻误了疫情防控的窗口期,铸成大错。

  “切尔诺贝利时刻”预言落空后,又有人渲染“苏伊士运河时刻”的来临。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改变了英国命运,标志着英国真正的衰落,触发了世界权力转移。有人看来,这场新冠疫情导致的全球危机中,美国的表现令人沮丧,曾经引以为豪的“领导作用”无影无踪。有评论说,这次疫情可能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第一次无人向美国寻求领导的全球危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抗击疫情的“中国故事”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的意志与力量。中国积极向其他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提供援助,分享信息,开展科研合作,积极主动履行国际责任,受到欢迎与点赞。

  正因这一角色变化,有人将其敏感地夸大为“领导权易主”,称美国放弃了在疫情危机中发挥世界“领导权”,转而由中国接棒。换言之,中国利用疫情危机实现大国崛起,影响力彰显,而美国因危机自顾不暇,领导力下降,这似乎等同于中国即将取代美国“领导世界”的“苏伊士运河时刻”。

  其实,这是典型的“大国竞争”零和心态的流露。美国外交在这次危机之前就出现明显转向,追求“美国优先”、单边主义,从多边体制中撤退。尽管如此,作为国际秩序的建设者与维护者,中国无意取代谁在国际秩序中的“领导地位”,填补所谓权力“真空”。顺便提一句,由一个国家“领导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个自诩的伪命题,过去从来就没有过,将来也不可能发生。

  综观2008年金融危机,大国合作成功挽救了世界经济;而此次疫情危机以来,有人却沉迷于将其他大国视为“战略竞争者”,企图假手危机削弱对方,从中渔利,大国之间的信任成为稀缺品。事实证明,这不过是损人不利己的短视行为,拖累了全球抗疫协作。短短数月之间,那些深陷零和博弈陷阱的人从“切尔诺贝利时刻”到“苏伊士运河时刻”,心理落差犹如过山车般大起大伏,但中国的坚毅与韧性也更让其忧心忡忡。

  温度、亮度和力度

  “战狼外交”这一标签被炮制出炉,说明了反华势力的意识形态偏见,将抗疫的成败视为制度之争,信誓旦旦地称“民主制度”输不起。上述言行,既可以恐吓不明真相者,更试图编造、罗列对中国进行战略打压的“合理性”。针对诸多谣言和不实之词,中国外交需要作出必要反驳,是“自卫反击”。如果连这都被认为是“战狼”,那些造谣抹黑者又算什么?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趋势,但道路崎岖颠簸,不可能唾手而得。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的挑战,是必修课之一。中国外交要为自身发展创造客观友善的外部环境。为消除外界疑虑,中国在不同时期都大力增进中外沟通与理解,增加外交战略意图的透明度,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经历了“和平共处”与“和平发展”阶段;自十八大以来,开始步入“和平共赢”阶段。中国顺应历史大势,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外交的意图与动机。中国在抗疫中的表现鲜明地诠释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经此一疫,中国增强了自身免疫力,打造了更坚硬的铠甲。世界很大,西方一些政客对华的无端攻击与指责,并不能代表国际社会。

  疫情形势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还在继续,充满不确定性,更大挑战还在后面。鉴此,中国外交需要顺势而为,加强能力建设、叙事创新、议程设置,增信释疑。概括而言,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需要有温度、亮度和力度。“温度”是睦邻友好、大而可亲、守望相助。“亮度”是合作共赢,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遵循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力度”是要有斗争精神。中国不会主动挑起争端,但中国是有原则底线的;如果中国的核心利益受到侵害,必将坚定不移地反击,进行伟大斗争。归根结底,中国将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增添含金量和底气。

      (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用大数据服务好农民工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均金提交了一份提案关于建立全国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的提案。在提案中,王均金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指出,去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9亿人,但每逢招工旺季依然出现“用工荒”,主要原因在于工厂和农民工之间信息不匹配。很多农民工依然依靠线下人才市场、包工头或者熟人介绍来找工作,而工厂往往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到符合技能要求的工人,大大影响生产效率。

  • 中工时评:为职工“提素”持续贡献新“点子”

    5月24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提交大会书面发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凝心聚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让学技术、当工人成为社会时尚,让搞培训、抓培养成为企业自觉,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协同的技能供给体系。”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 中工时评:努力破解“农民工老龄化”带来的建筑业用工荒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持续走高,已升至40.8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与之相对的是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