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双重标准”无处不在-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国际

西方的“双重标准”无处不在

于镭
2019-01-18 09:35:11  来源:环球时报

  在国际关系实践中,一些西方国家在法律、人权等领域对其他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采取双重标准,这种现象不止一次发生。笔者由于长期工作生活在西方国家,对此深有感触。

  某些西方国家的“双标”实践首先表现在政治领域。相当多发展中国家从国情考量,选择了有别于西方的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这些国家因此受到西方国家的重点关注,成为“双标”的主要受害者。不仅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政客和名目繁多的非政府机构对这些国家予以批评攻击,西方媒体上也充斥着妖魔化渲染。即便深受西式民主影响的新加坡作为发达国家,只因经济发展模式和法律实践有别于西方,就时常成为西方国家的指责对象。一些具有民族独立和自觉意识的亚非拉国家更是成为西方“民主”“良政”和“法治”“双标”的受害者。

  西方的“双标”还表现在国防和安全领域。美国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年度军费开支超过7000亿美元。但当一些发展中国家加强国防建设以捍卫国家主权和合法利益时,以美国为首的某些西方国家便集体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的污水泼向这些国家。只许美国等西方国家持续增强军力而不许其他国家加强自我防卫,便是西方的“安全公理和范式”。

  西方的“双标”也表现在经济领域。西方国家给自己的经济模式贴上“自由、公平、公正”的“华盛顿共识”标签,而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说成“经济民族主义”“重商主义”。笔者曾多次在课堂和学术研讨会上展示一些中国经济发展的数据和理论分析,每次都毫无例外地引起学生和学者们的惊讶和兴趣。笔者深知其然,因为西方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经济的报道并不客观,当中国经济发展提速,西方媒体便渲染中国经济“过热”,随时都有“失控”之虞;而当中国经济减速时,它们又齐声呐喊“中国经济要崩溃了!”

  西方的“双标”还表现在文化领域。一些西方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设立文化传播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但若以为自己的文化高人一等而要求发展中国家全盘接受,那就成了十足的文化沙文主义。笔者不久前在某太平洋岛国出席学术研讨会时,亲眼看到一位来自西方大国的学者态度倨傲地大谈西方文化的优秀及其对岛国现代化的巨大“贡献”,但他的发言遭到现场不少岛国学者的反驳。也有西方国家热衷于在发展中国家输出文化,但对发展中国家在西方设立文化机构则抱有强烈抵制和戒备心理,动辄指责对方输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另外,西方的“双标”同样会出现在有“象牙塔”之称的学术领域。一位西方学者在课堂上分析欧洲学生与某大洲学生的表现差异时,竟公然暗示两洲人种的智商差异是主要原因;而当其解释欧洲与亚洲学生的表现差异时,则强调亚洲学生反复地机械练习是主因。笔者在发表SSCI学术论文时也曾亲身遭遇偏见。在经过数轮提问和答辩后,英国某著名学术刊物聘请的两位审稿人表示同意笔者文章发表,但第三位审稿人在没任何理由阻拦时,竟指责编辑部“像你们这样的学术刊物为什么一定要发表这样观点(有利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文章?”

  以上列举的仅是笔者在西方工作生活时注意到的一些实证,相信有类似工作生活经历的人还会举出更多例证。我们之所以要对西方的“双重标准”保持警惕和揭露,是因为它们无益于这个世界的交往沟通和共同进步。只有真正地摒弃这种“双标”,国际社会和人类文明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作者是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2019年1月16日,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院士去世,享年93岁。先生的离去,早已跨越了学科的界限,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视作舆论声量重要参照指标的两微(微博和微信)数据即是明证。

  • 詹姆斯·沃森的“不赦之罪”

    1月15日, “DNA之父”詹姆斯·沃森上了热搜。沃森是诺贝尔奖得主,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却因为发表关于“种族智力论”和“基因差异论”被认为是种族歧视而遭到强烈抵制。

  • 致敬钱院士,非议可以休矣

    刚刚捧回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钱七虎院士,转身就将800万奖金一分不留地捐给了自己家乡的慈善事业。围绕该不该捐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热议。老科学家的善举打动了社会。年逾八旬的老人,辛劳了一辈子,头发花白依然坚守在科研岗位上,如今在这样的荣誉面前

  • 牛犇:把有限生命活出精彩

    【人物】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故事】牛犇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1岁起从事表演工作,参演过一批脍炙人口的影片,因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为什么入党心愿能让声名卓著的老艺术家念念不忘?为什么耄耋之年的艺术家入党一事会牵动人心?为什么一人的夙愿达成代表了无数艺术家的心声?除了个人的艺术修养让人敬重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