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中国的后果,西班牙难承受-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国际

不了解中国的后果,西班牙难承受

乔尔豪·阿古德罗
2018-12-07 09:22:17  来源:环球时报

  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来西班牙访问,在西班牙成为一件非常受关注的事情。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巨人,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的文化、经济和人口地位。在一个日益两极分化的世界中,我们都需要好伙伴。习主席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连接长安和塔拉戈萨的古老陆上丝绸之路,这说明尽管距离遥远,但我们两国也可在友好合作中互惠互利。

  然而,正如西班牙驻华大使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西班牙人无法承受继续对中国了解不足的后果”。这道出了一个实情,不少西班牙人确实对现在的中国、中国文化不了解。从前的日子过得慢,我们的前辈们可以用漫长的时间来适应世界的改变;今天的世界前所未有地复杂多变,这要求我们必须更快更深地实现相互了解。

  了解上的“赤字”

  1973年中西两国正式建交,迄今已经45年。很多西班牙人喜欢中国文化,其精湛、源远流长和未来的蓬勃发展深深吸引着我们。但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西班牙电视台会有个别节目被认为不尊重中国人,甚至是带着羞辱的色彩。作为西班牙人,这让我觉得很难过,但这些节目并不代表大部分西班牙人的想法。

  客观说,西班牙媒体充满了幽默,某些时候甚至是低俗的。喜剧演员们为娱乐大众无所不用其极,首先恶损他们自己和西班牙元素。有些时候,这并非专门针对中国。但大部分西班牙人并不欣赏这类节目,我认为好节目应让大家愉悦,建立在伤害他人感情基础上的节目是不可取的。

  西班牙人对中国人的整体态度是欢迎的。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所生活的城市里还很少见到中国人身影。到90年代中期,城里开始出现中国移民。起初我们很惊讶,因为中国人有着不同于我们的相貌和习俗。但慢慢地,越来越多中国人来到这里,2018年在西班牙登记的华人约有19万名。

  通过20多年的相处,我们认为华人是我们的好邻居。那么,为什么不少西班牙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缺乏了解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西班牙在上世纪中期遭受了独裁统治,与世隔绝了40年。这种封闭的环境使我们对很多事情持有与事实不符的错误观点和想象。

  第二,我们这代西班牙人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关于中国的影像,使不少人认为中国人就是武侠电影中的形象,全是身着长褂的武术专家,无一例外。可想而知,我们形成的那种对中国的浪漫印象也隐藏着无知。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我们在改变这种认识,但长期以来不少西班牙人的固化认识是:中国就如中世纪的小城镇。中国人会对此吃惊,但我们过去没有办法知道我们错了。

  文化中的矛盾

  近些年,植根于西班牙人脑海中的是中国人很勤奋。西班牙有句俗语“像中国人一样工作”,意思是“努力工作”。这个句子最初有负面含义(暗指中国农村的恶劣工作环境),现在则是褒扬。因为中国移民非常勤奋地工作,抵达西班牙不久,就成了富裕的小企业家。

  第一代中国移民来到西班牙时面临语言障碍,而第二代中国人是融合两国文化的典范。

  但另一方面,我们对中国产品的认识还停留在“质次价廉”的印象上。在过去20年,提供廉价和低质产品的中国集贸市场激增,这造成了很多西班牙人“所有中国产品都属于此类”的错觉,使得西方人无法看到中国工艺的精湛和中国拥有的尖端技术。同样,多数西班牙的中餐馆并没有帮助我们品尝到优质的中国美食。

  这多少影响了一些西班牙人对中国的印象。这并不关乎金钱,而关乎信誉。当西班牙消费者认为产品可靠时,“中国品牌”就意味着优质。

  西班牙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及印象,其实也是欧洲在这个问题上的缩影。不久前,瑞典和意大利播出的个别节目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公愤。那样的节目在欧洲其实并不受欢迎,在社交网络中也引发了对种族主义的批评潮。我觉得广告商只是想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用了错误的形式,越过了尊重的底线。

  在我看来,西方媒体有时会傲慢自大,但不要将此理解为所有西方人鄙视中国传统的文化行为。恰恰相反,绝大多数西方的文化人思想开放,乐于欣赏其他的文化。这些带有攻击性的节目只是电视的副产品,是没有道德的生意而不是文化媒介。

  如何和谐共处

  在我看来,只有加强文化交流才能让中西文化更和谐地相处和相互了解。中国人和欧洲人都对文化艺术充满热爱。那么,过去我们做错了什么?怎样使我们更了解中国?分享一个我年轻时的经历。我一直梦想着欣赏一次京剧,当电影《霸王别姬》在巴塞罗那首映时,我兴冲冲前去买票观看。但不幸的是,剧院不卖票给我,声称只给在巴塞罗那的中国人观赏。这对我来说,是一场个人悲剧。

  文化交流能促进经济发展,也是和平的源泉。一个人怎么可能对他喜爱的事物产生敌意?这是种经济易行的办法,我认为中西艺术家之间的互访和联合工作是使我们关系更和谐的关键。就如儿时消防员来学校讲课后,我们对消防员充满了好感,这种方式能推动中西双方的相互了解。

  有时我们认为大型展览会对市民有很大影响(例如定期在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但真如此吗?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这需要市民有意愿了解,并定期到博物馆参观,这要求市民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有些展览早已实现了它们的目标,我们需要一些新的互动方式去吸引年轻人对另一个国家文化的兴趣。(作者是西班牙作家,本文由刘梅翻译)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哈尼克孜现象”说明了什么

    最近,新疆舞蹈演员哈尼克孜着实“火”了一把。笔者希望类似的“哈尼克孜现象”在今后能常态化,产生更加广泛的审美效应,从而让各族人民都参与到建设祖国大家庭的伟大事业中来!

  • 记住这些面孔 更加珍惜和平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微博消息,两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赵金华和陈广顺于日前先后去世。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桩惨案。然而,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岛内总有一些人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存在,淡化他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 情系铁路 岁月留痕

    高原反应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只要敢创新放手干,就能实现高质量大发展,就能使中国铁路雄姿勃发,站在全世界面前!

  • 打造丈量世界的“中国尺度”(暖闻热评·中国建造者④)

    【人物】中国路桥肯尼亚办事处总经理李强【故事】2017年5月31日,蒙内铁路首趟客运列车从肯尼亚滨海城市蒙巴萨驶出,5年心血终成硕果。这个肯尼亚人心中的“一号工程”1976年,坦赞铁路建成通车,中国的义举感动了整个非洲大陆。40多年后,蒙内铁路打通东非大动脉,惠及沿线3亿多人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