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
萨米·卡姆哈维
//www.workercn.cn2018-07-12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4年前,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双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阿拉伯国家的真心认同和积极响应。4年后,科威特埃米尔萨巴赫、21个阿拉伯国家外长或部长以及阿盟秘书长齐聚北京,共同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我们更能清晰感知“一带一路”为阿中关系带来的改变。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阿拉伯古语。的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于很多阿拉伯人来说,中国一直是一个遥远的国度,古丝绸之路虽然让这两个伟大的文明建立联系,但初始的商品交换、少量的商人往来,不足以撑起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对话。这一情况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得到根本性扭转。双方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首先体现在人员往来的大幅增加上。对中国人来说,阿拉伯地区成为从中国坐几个小时飞机就能抵达的不那么远的地方;对阿拉伯人来说,中国也同样如此。

  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日渐紧密的阿中经贸往来,为这两个伟大文明间的关系注入强劲的务实动力。2017年,阿中贸易额达到近2000亿美元,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直接投资流量达12.6亿美元。阿中不仅在能源、基础设施、贸易等传统双边合作领域继续优势互补,更在维护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相互支持。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国土面积之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6,人口之和占世界总人口的1/4,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中国拥有庞大市场、充足资金、先进技术、优势产能,而“后石油时代”的阿拉伯国家大都处于结构改革、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的十字路口。正是基于共同的发展使命和互补的资源优势,阿中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

  需要强调的是,阿中友好的根基离不开双方在过去几十年累积的充分政治互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运动风起云涌,阿中双方相互支持。1956年10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3个月后,英、法、以三国入侵埃及,中国除强烈谴责侵略、支持埃及的正义事业外, 还从本不宽裕的外汇储备中拿出2000万瑞士法郎的现金无偿送给埃及,中国红十字会也向埃及红新月会捐款10万元人民币,购买医药物资。双方相互支持延续至今,有增无减。

  阿中关系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而焕发新生,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全面互联互通,不让地理距离成为交往障碍;频繁人文往来,不让文化差异影响互学互鉴,应该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潮流。毫无疑问,抓住“一带一路”所展示的中国机遇、地区合作机遇,已经成为阿拉伯国家的理想选项。

  (作者为埃及《金字塔报》执行副主编)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