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讲好民相亲的故事
吴 焰
//www.workercn.cn2018-06-0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那是曾经陪伴冼星海生命最后时光的阿里兰诺娃的泪流满面——虽历无数次的回忆,但思念却愈加浓烈。是怎样深厚的感情,可以穿越时空而不消减?

  那是首位寻访冼星海在哈故事的左贞观的哽咽失语——距当年寻访30年,但这位音乐人再度提及,还是情难自抑。是怎样的人格魅力,能始终拨动同行的心弦?

  那是一位90后小伙在看样片时的热泪盈眶——一段久远的故事,一个严肃的主题,一位陌生的音乐家,为何能引发青年一代的情感共鸣……

  这些疑问,一直在脑中盘旋。不过,当采访接近尾声时,我想我们已找到答案:能够穿越时空、跨越国界的,一定是人类最美好真挚的情感;能够引发共鸣、形成共识的,一定是最能激励人们前行的力量。冼星海与哈萨克斯坦音乐人之间的交往故事,正是中哈友好交往的一个象征,也是两国携手打造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建“一带一路”最坚实的民心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解锁疑问的过程,也启发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挖掘更多超越民族、国家的友好交往,讲好国与国“民心相通”的故事,可以让人们更好了解中外友好交往的昨天与今天,共创美好明天。

  想起与冼星海患难之交的拜卡达莫夫之女拜卡达莫娃思考的一个问题。她说,“如果你突然对一位一直住在弗拉基米尔大街上的普通居民说,这条大街即将被更名为冼星海大街了,而他却对这位与哈萨克斯坦有永恒联系的伟大中国人民音乐家的命运一无所知,对他为中国人民及世界音乐文化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一无所知,是不是很遗憾?”她建议,应该通过更深入人心的传播,让那些世代友好的人与事,成为普通人的自觉认知,成为人们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令人欣慰的是,正有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这种“挖掘”工作。把习近平主席演讲中讲述的冼星海故事搬上银幕,就是一次值得肯定的探索。更令人兴奋的是,有识之士还制定了一个庞大的“挖掘”计划,准备和来自各国的电影界同行,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的电影合拍,希望“以影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们说,这是今天这个时代电影人应有的责任与视野。

  中哈之间、中外之间,一直流传着无数民相亲的故事,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生根,一定还会孕育出更多动人的友好篇章。这是激励各国人民珍视历史、增进友谊的“富矿”,也是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