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中国为全球人权治理做出新贡献
柳华文
//www.workercn.cn2018-03-29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三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该决议体现了联合国最重要的人权机关对全球人权治理的新认识、新主张。它是该理事会面对国际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和人权领域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及时发出的新倡议、指出的新方向。

  决议强调各国要坚持多边主义,加强人权领域对话与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它采纳了“两个构建”的中国主张,即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之前,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被多次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和人权理事会的决议当中。而人权理事会的这个新决议首次将“两个构建”同时写入联合国的文件。

  “两个构建”是去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正式提出来的。十九大正式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包括关于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阐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内在要求。两者关系密切,成为新时代关于国际关系模式和国际秩序蓝图的中国主张。人权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国际人权治理也是中国倡导的国际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两个构建”的原则指引下,国际人权治理也顺理成章地找到了解决难题的钥匙。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出席人权理事会会议时曾经指出,世界正在变得更加危险,不可预测,且更为混乱,旧的冲突尚未结束,新的冲突又开始出现。的确,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正在面临着传统和新型的挑战,特别是在相当程度上面临着政治、经济和科技等诸多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局部的战争和武装冲突还没有得到有效预防和制止;某些地区出现的“难民潮”和大规模移民问题仍然无解;世界范围内应对恐怖主义、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社会顽疾仍然是任重道远;个别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人权治理向何处去,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关切。

  大河有水小河满,反之亦然。世界人权事业的进步离不开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国家间积极、有效、建设性的交流与合作。以联合国为代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既见证了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又见证了国际人权事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包括人权领域的“治理赤字”。面对当前困局,为推进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主张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智慧。这就是,在国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坚持适应本国国情、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人权道路;在国际,摒弃一些西方国家将人权政治化、把人权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作法,反对人权领域的单边主义、“双重标准”以及将指责和施压作为手段的过时的作法,代之以“两个构建”的新路径、新方向。

  中国的新主张在联合国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这不禁令人想起,2016年10月28日,中国以180票的高票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国,获得连任。中国获得这么多国家的支持,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在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中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对中国在全球人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一种期待。

  中国不负众望,在积极促进中国人权事业全面和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是国际人权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始终积极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今天,“两个构建”同时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决议,由中国主张发展成为联合国多边舞台上的世界主张,是中国在国际人权治理中的新作为,是中国智慧的新贡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