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健康码数据安全也是抗疫力量-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民生

保障健康码数据安全也是抗疫力量

王军荣
2020-03-19 13:53:45  来源:四川在线

  健康码由浙江省率先推出,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岗人员通过自行网上申报,经后台审核后,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可作为出入通行的电子凭证。目前,北京市、广东省、湖北省等地均已推出官方健康码申领渠道,各个省份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也正在启动。然而,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隐忧,也引起人们的关注。(3月18日《法制日报》)

  当下,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健康码,一旦外出,势必要用上健康码,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健康码的数据安全吗?从某种意义上说,保障健康码数据安全也是抗疫力量。

  实施健康码的益处很明显。可以实现简化手续,节约时间,减少传染风险;可以实现实时监测管理,提高联防联控效率;可以及时掌握本单位员工的健康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精准联防联控措施。对于健康码,刚开始时,我们期待全国统一。事实上,河南、浙江、海南等省实现了“互通”。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健康码将互通互认。根据《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遵循“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相信健康码实现“全国互通”是迟早的问题。现在,我们希望保障健康码信息的安全性。健康码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涉及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位置、行程、健康等大量个人信息,在当前抗击疫情期间,如果出现健康码信息泄露事件,会让人觉得不安全,从而也会导致诸多的麻烦。不仅会造成人身、财产安全风险,还可能由于“用户画像”而助长地域歧视和人群歧视,后果不堪设想。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必须确保健康码信息的安全。民众对于健康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有顾虑,是基于以往信息数据泄露或被滥用并非个别。健康码的数据安全涉及到太多的人,虽然当前还没有出现泄露事件,但未雨绸缪,做好防范是相当必要的。

  如何保障健康码信息的安全性?其一,要提高科技水平,利用技术手段保障,要不断完善技术方面的管理,杜绝漏洞的出现;其二,要依法严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健康信息、医疗状况是核心隐私。健康码信息的涉及面更广,造成的影响会更恶劣,唯有严惩才能起到震慑效果;其三,从管理着手,保障健康码信息的安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安全也是管理出来的。以往信息泄露,往往是从因为出现“内鬼”,抓内部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举措。还要增加投诉、检举渠道,将健康码信息泄露扼杀于萌芽状态;其四,健康码是针对疫情而研发的,是特殊时间的特殊手段。疫情过去后,用户的被遗忘权应该得到保证,如果疫情之后健康码没有必要存在,应该及时销毁。

  健康码是针对疫情防控出现的新生事物,由于时间短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但这并不表明可以原谅泄露事件的出现,在抗疫的紧要关头,更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不断打好“补丁”,确保健康码数据安全,不给抗疫添乱。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支援全球抗疫,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自世卫组织3月11日宣布新冠肺炎从特征上可称为“大流行”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呈扩散之势。在此情况下,中国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分享自己的抗疫经验,同时尽最大努力提供各种有效支援。在全球抗疫大局中,中国的作用变得不可或缺,充分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 中工时评:在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中彰显工会力量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将强化工会参与协调调解职能摆在突出位置,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贯穿于劳动争议的协商、仲裁、诉讼全过程,最大限度发挥调解分流诉讼、缓和矛盾、解决纠纷的作用

  • 中工时评:“不见面的工会”也能发挥大作用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全国工商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意见》,要“加大线上招聘服务工作力度”,并且“提供在线免费培训”,对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要大力推广“互联网+调解仲裁”。

  • 中工时评:面对惠企扶持政策,中小微企业更需自救

    不容忽视的是,不论是减免税费还是发放贷款,“出血”的并非企业股东。事实上,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或借债形式来获得资金。当然,前者意味着股东股权可能被稀释,后者则意味着日后要偿还债务,“出血”的都是股东。对此,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应当意识到,自从企业开门的第一天起,就应当做好与职工一起应对不可抗力和不确定因素的准备,而对抗不可抗力和不确定因素的成本,往往已经体现在既往的市场价格和人力成本之中。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