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号”机车诠释最美铁路精神-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民生

“雷锋号”机车诠释最美铁路精神

胡辉
2019-08-20 10:39:58  来源:环球网

  8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指导、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发现最美铁路·重走丝绸之路”网络宣传活动于宁夏银川拉开帷幕。采访团一行来到迎水桥机务段,实地观摩“雷锋号”党员教育基地。

  “雷锋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以“当雷锋传人,做时代先锋”的理念为永恒主题,不断传承雷锋精神,“雷锋号”机车组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注脚。

  传承雷锋精神,激发“对待安全像命根子”的责任意识。蒸汽时代,只要遇到紧交路的专特运列车,机车组成员都会积极“请战”,圆满完成运输任务;内燃时代,他们总结出“八防口诀”,现已成为了兰州局集团公司广大机车乘务员安全运输生产的“秘笈”;电力时代,他们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坚持学、练、比,始终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一代代铁路人用实际行动学雷锋,拧紧了铁路安全的螺丝钉,也擦亮了铁路服务的品牌。

  传承雷锋精神,汇聚起铁路前行的动能。手指冻得发僵却仍认真擦拭“雷锋头像”的贾建林,在滴水成冰的极寒夜里检测出机车故障的李国宏,落实标准化作业绝不“缺斤短两”的李虎等等,如此敬业,如此精益求精,不正是从雷锋精神中汲取的动能吗?努力学技术,用心“开好车”,正是雷锋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敬业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以更好的铁路”为民服务的责任与担当。

  传承雷锋精神,映照出为民服务的初心。雷锋精神,美在为民服务奉献精神。传承这一初心,“雷锋号”机车组学雷锋活动从工作岗位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汇聚起一股股爱的暖流。助人为乐送摔倒老人去医院的高跃力和邱江,7年无偿献血6800毫升的宁夏“活雷锋”杨文军,持续资助11名贫困儿童上学的银川供电段职工赵娟等,是因为雷锋精神融入了每一个职工的血脉,才书写出了一段段凡人善举的佳话。

  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让这个集体充满正能量。这个机车组也用一代代人的实践告诉我们,学雷锋,不需要太多响亮的口号,只需要立足本职岗位,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将人和人之间的无私奉献体现于生活、工作等的每一处细节中,就能在小事中显大爱精神,在平凡中见证伟大。试想:学习这一种精神,哪个岗位不是出彩的舞台?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集体,是一个不停追梦的集体,亦是奔走于西北广袤大地上的一道最美风景。我们坚信,雷锋精神代代相传,新时代,“雷锋号”一定能发挥更大作用,创出更大辉煌!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既然敢亮招牌,就要有被监督的准备

    就在上月底,和林格尔县也召开了政务服务相关会议,提出要“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做到“资料互通、信息共享”。期待该县这项工作能真正做实,起码那个收据抬头是“乐乐百花摄影店”的窗口,该好好整治一下了。建议群众再遇到这样的窗口,不要向物价部门投诉,这不是单纯的物价问题,不妨打给纪委试试看。

  • 中工时评:游学与否不只是钱的问题

    暑假已过数周,不少家长都让孩子参加了暑期游学项目,特别是赴海外游学,费用自然不菲。高昂的游学费用,让一些家长感慨“养不起娃”的同时,也带来了攀比现象,最终却让鱼龙混杂的游学中介机构获益。

  • 中工时评:二青会:面向未来的青春约会

    8月8日晚,在第11个全民健身日来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二青会)在山西太原隆重揭幕。

  • 中工时评:摘牌有力量,挂牌才更显分量

    7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其官网发布了一篇公告,对复核检查严重不达标或存在问题的7家5A级景区进行了处理。这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乔家大院”,它被取消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

人物

  • 高原最美医生的最美故事

    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微博热搜上蓦然出现了#周南医生去世#的消息。很短的时间,无数支蜡烛在社交平台上点燃,上万名网友沉痛送别……

  • 杨冠淼:此生不渝年少志

    81岁的杨冠淼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工作60余年了。1958年,为支援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上海华东钢铁建筑机械厂召开动员大会,准备抽调一半的人员和设备到广西柳州一个新的工厂,杨冠淼就是其中一员。

  • 强国脊梁:“超导斗士”赵忠贤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温超导研究实现了从“起步”“追赶”到“领跑”的跨越,这一切成绩,都离不开一个人——赵忠贤。

  • 共享厨房的善意 温暖生命脆弱的时光

    王睿的厨房,只有15平方米,却有上千人在里面张罗过一日三餐,可见需求之大。然而,千余人,在全国2000多万的住院病人中,又是多么微小的比例。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