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可以是韩伦语-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民生

我们都可以是韩伦语

李晨铭
2018-11-28 11:21:27  来源:人民日报

  咱们国家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品质——惜缘、行善、践诺,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这是我们立身行事的根本

  孟子曾向往过一种理想社会,说人呐,要像照顾自己老人那样,照顾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要像照顾自己孩子那样,照顾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近日,有这样一则新闻为这话做了最新注脚。

  浙江桐庐分水小源村的赵敏华和韩伦语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友。1998年,赵家突生变故,先是妻子病逝,三年后赵敏华也因病去世了,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以及年迈双亲。看着好朋友家中的情况,韩伦语暗自承诺,要像照顾自己亲人一样照顾他们。他做到了,帮衬赵家的生活,给孩子开家长会,贴补起新房,十八年不离不弃。

  仁者爱人。帮助朋友帮到这份儿上,任谁也说不出什么。这是一份极难得的缘分。说它难得,是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像过去农业社会那样紧密、稳固。陌生人社会中,人口流动快,很难有一起从小玩到大这样的经历。韩伦语赶上了这样的缘分,他珍惜了,值得点赞。换做旁人,假如也有一位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家里遭了变故,能不帮吗?肯定得帮。

  咱们国家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品质——惜缘、行善、践诺,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这是我们立身行事的根本。古人家训有言:“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小时候,奶奶烙饼,会让我用簸箕端两张给村北头一家人送去,因为他家人口多,日子紧。

  德不孤,必有邻。过去大家长期居住生活在一起,互相帮衬,情真意切,自不必待言。在今天的社会,这样的缘分似乎可遇不可求了,大家看到的,更多是擦肩而过,点头之交。但这难道不是意味着缘分更多了?同乘一辆公交车,是不是缘分?同搭一趟地铁,是不是缘分?更是了。全国13亿人,偏偏你我肩并肩。这么大城市,恰巧咱们遇上了。这缘分也得珍惜啊。看到人家的挎包没拉拉链,提个醒;瞅见人家抱孩子不方便刷公交卡,帮个忙。人人可为,都能做到。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伦语、李伦语,就在我们心中。我们都可以是韩伦语。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蒋劲夫家暴事件:我们应该看到完整的事实

    近来,演员蒋劲夫家暴女友一事引发了大众的讨论。随后,自称蒋劲夫好友的网友公开了蒋劲夫与女友的交往情况,列出中浦悠花的种种不良行为,据此解释蒋劲夫的暴力行为。

  • 打开云端上的梦想空间

    30年前,因黄浦江上建第一座桥,魏根生师傅一家动迁到上海浦东。随后几十年,他以一名吊车司机的身份绝美云图,展示魏师傅的视角;“上海高度”,定义了他的人生。建K11大楼,两年、278米;建百联世贸大楼

  • 应该用什么眼光看孔乐琪

    近日,网上热传一段视频,是美国电影学院编剧系的中国留学生孔乐琪的毕业演讲。对她的演讲,很多人这么评价:“害羞内敛”是不少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这段话将这个女孩置于中国/美国的二元语境中:外国(美国)人如何看中国人?作者试图代表中国人对这种看法作出某种回应。

  • 榜样光辉润泽新时代共产党人

    11月23日上午,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光辉一生,榜样永世。刘少奇同志的英名,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