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居民20多年担水吃,暴露了什么问题-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民生

市区居民20多年担水吃,暴露了什么问题

魏英杰
2018-09-30 09:13:08  来源:钱江晚报

  甘肃平凉近期正在推进一项惠民工程,结果“震”出了一桩烂尾工程。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平凉市住建局为改善当地一小区居住环境,决定重修排水渠,重铺道路。可有居民反映,他们小区至今都没通上自来水,每天生活用水要从附近水站肩挑手提回家。居民们平时连废水都舍不得倒掉,修排水渠又有何用?

  这件事情蹊跷之处颇多,其背后则暴露了当地政府部门在公共事业与民生服务上的迟缓与低效。

  居民凭水票到附近水站担水,时间最长的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来,在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担水成了抹不掉的画面。可这画面非但一点不美,而且还让人感到心酸。试想,平时我们用水,只须拧开水龙头这么简单,这里的居民却要花费老大力气。有些老人提不动水,只能常年接雨水省着用。无怪乎小区居民自我解嘲,21世纪我们还在担水吃。这句话道出了居民对现代生活的期待,也道出了对当下状况的无奈。

  有人肯定要说,担水吃没什么好奇怪的,在很多农村地区、偏远山区仍然普遍存在。这倒是没错,但与平凉市这个小区不是一回事。要知道,这个小区和市政府直线距离仅1公里,照理说并非偏远之处。小区居民担水的水站,稍远一点的有五六百米。这个水站当然不是挖的水井,而是自来水公司铺设自来水管道建起来的集中供水点。也就是说,自来水管道可以通到小区附近,却进不了居民家中,这岂不是很奇怪吗?

  对此,当地有关部门给出的解释是,小区所处的地方的土质属于湿陷性黄土,遇水即化,加上小区房屋未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因此不具备安装自来水管道的条件。这么专业的说法,看似很有说服力了。可让人不解的是,同样一个小区,其实有部分居民早早就用上了自来水。原来,若干年前只要花1700元,就可以找自来水公司通水,无非有些居民出不起这钱。就这一点,所谓不具备安装条件的说法,即使技术上合理,恐怕也难以“以理服人”。

  但这还不是整个事情最让人郁闷的地方,甚至不是问题的关键。原来,这个小区是一个安置小区,居民多数是在1993平凉市“两通两达旧城改造工程”中被暂时安置在这里的。小区居民说,政府部门给的是10年的安置时间,而到如今已过了25年,还看不到什么时候是个头。也就是说,这个小区事实上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也成为公共服务的死角。

  不消说,这么多年来,负责安置的部门领导大概已换了几茬,城区规划恐怕也改过好几回。但是无论人事怎么改变,政府部门为老百姓办事的宗旨不能变。对于发生在眼皮底下的民生问题,不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更荒唐的是,当地有关部门放着吃水的问题不解决,倒操心起居民的排水问题来了,如此本末倒置,难怪引起居民不满。如今问题已经曝光,不知当地相关部门还有什么理由搪塞,还有什么借口推诿?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对“最美新娘”不能止于感动

    8月30日,国道227线青海门源县路段发生一起车祸,当时,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红十字会医院的“90后”护士周炜和丈夫正在青海蜜月游的归途,距事发地仅20余米。只有加大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力度,爱心才能永续绽放。

  • 航天人才张小平离职风波的警示

    日前,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国企底层》。27日下午,张小平原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张小平个人的离职不存在影响研发任务的问题,但是研究机构也会反思如何留下更多的人才。

  • 平凡的他为何给我们感动

    起于普通,铸就不普通;看似简单,做起来不简单,这是一种升华和境界,也是王继才让人敬佩的地方。守岛看似平常小的开山岛,大的爱国心。有人感到,爱国是个“大词”,好像离自己很远,甚至不知如何表达。什么是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王继才用“守岛就是卫国”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 李德威生前身后巨大反差 是什么击中了大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去世近半月,有关他的舆论热潮一直高涨。几天前,他的同事、中国地大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罗林波发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无名,死时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种时代奇缺的东西》,再度刷屏。——诚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后声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观察。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