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托起“大健康”-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民生

让“互联网+”托起“大健康”

李红梅
2018-08-10 09:34:14  来源:人民日报

  利用“互联网+”,全方位打通医疗健康体系各大“堵点”,打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医疗资源不均衡局面,重塑大健康管理模式  

  一名广东籍老人在北京做了手术,通过手机APP刷脸认证医保信息,同时把居住证复印件寄回老家,就可续上医保,住院实时结算。借助互联网,患者在异地看病也能直接报销了。

  近年来,很多人在异地就医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麻烦。由于各地信息不连通,报销医药费手续繁杂,费时费力。如今,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深入推进,患者信息实现共享,报销流程更加简化,赢得百姓的称赞。

  当前,我国居民的疾病谱已经发生变化,大量疾病不是单纯由生物因素引起,而是综合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医学模式,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才能较好地控制疾病。这意味着,医疗体系需要联动医疗、医药、医保三方,并对个体进行疾病前、中、后的全周期管理。然而,目前很多医疗机构仍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机构之间、区域之间、城市与基层之间,以及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档案、诊疗信息之间,医疗、医药与医保部门之间不连通,造成“堵点”,大医院专科医生看病往往“一次性”,只掌握患者此次就诊的检查化验信息,无法了解和管理患者疾病的“前”和“后”。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就医,重复做同样的检查化验。而家庭医生只掌握健康档案信息、公共卫生服务信息,没有权限了解签约患者诊疗信息。医疗信息的“肠梗阻”和碎片化,难以适应医学模式新要求,不利于供给方连续、长期、全方位、全周期提供健康服务。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具有连接、共享、整合的特性,不仅容量大、运算快,还能在海量数据基础上像人脑一样深度学习,将原有系统改造得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今年4月,国务院明确了“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方向;7月,国家卫健委推行“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要求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造优化诊疗、结算、用药、公卫、家庭医生服务、远程医疗、健康信息、应急救治、政务共享、检查检验等十方面服务流程和效率。这相当于全方位打通医疗健康体系各大“堵点”,打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医疗资源不均衡局面,整合并重新配置资源,重塑大健康管理模式。比如,偏远地区的居民不需要跑到大医院就医,利用远程医疗就能看病;家庭医生掌握居民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信息,结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腕表等移动设备或相关应用,利用健康管理平台,给每位签约居民提出精准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家庭医生可随时与签约患者进行交流,为签约居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延伸处方等服务,真正发挥家庭医生的健康“守门人”作用;医联体贯通上下机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医疗、医药、医保联动,打造健康医联体,实现分级诊疗……

  信息连接和共享,必将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也在倒逼医疗机构转变服务理念。大医院应主动打破“信息孤岛”,以维护患者健康为出发点,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优化服务流程,满足人民群众便捷就医需求。医院不仅要在内部各部门之间实现连通,还应与其他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以及医保、药品供应等外部系统连接,打通健康管理的前中后端,整合医疗、医药、医保“三医”,为保障整个社会大健康服务。

  利用“互联网+”,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关部门须把好关、严监管,设定顶线、划定底线、圈定红线,保护好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让“互联网+”更好服务于医疗健康行业。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奈飞“重现”银河,为何如此钟意杜琪峰

    人物头像剪影为杜琪峰(图/视觉中国),六个人物形象剪影来自其导演的电影《枪火》海报。有人说,90年代之后的香港电影因为杜琪峰的存在而得到了拯救。这个不停在片场抽着雪茄,时而暴脾气的中年男人镜头是他解剖人性的利器

  • 网红“杀鱼弟”悲剧映射了家庭教育的痛点

    2010年,年仅10岁的小孟,因一手“杀鱼绝技”而爆红网络,人称“杀鱼弟”,其父亲甚至将店名改成“杀鱼弟”水产。8年前,“杀鱼弟”的凝重表情和犀利眼神,让无数人心疼。本以为随着舆论的曝光,社会的关注和帮扶,孩子的内心能逐渐被阳光所照亮

  • 在爱国奉献中书写人生华章

    倾一腔热血唯酬夙愿,守万里海疆不忘初心。默默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走了,永远离开了他朝夕相处的妻子,离开了他执着坚守的开山岛王继才的一生,是充盈爱国情怀的一生。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86年

  • 鞠萍:做陪伴孩子们一辈子的知心姐姐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新京报独家专访了文体娱领域的四十位“先锋”人物,他们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创新和耀眼的成就。没有各种电子产品的年代,我们似乎都一样,每天放学跑回家,放下书包就坐到电视机前面蹲守少儿节目——《七巧板》和《大风车》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