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促进共治比培养 “食安专家”更重要
邓辉林
//www.workercn.cn2018-07-16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不可忽视的是,尽管现在是“学习型社会”,但有时间、有兴趣、有条件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市民毕竟有限。何况,人们要学的食品安全知识太多了。

  吃出健康的前提是吃得安全。让人们学会识别不安全的问题食品,就能为健康筑起一道有力的防线,因此,人们期待深圳市2018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为广大市民带来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科普知识。

  在7月17日至7月29日的宣传周活动期间,深圳将组织开展“星期三查餐厅”、“九号查酒”、“食品安全五进”、“星期三约个饭”、“食事药闻大讲堂”、“进口食品安全社区行”、食安新闻发布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市民开放日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各区也将充分发挥街道食品快检车和食品快检室的宣传科普阵地功能,同步开展宣传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深圳市民可以了解到识别问题食品的各类知识。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外,其他部门配合开展的活动也向人们输送着食品安全知识的“营养”,比如,在6月14日深圳市卫计委和南山区卫计委主办的“关注食品安全 共享健康生活”大型社区宣传活动中,参与市民就了解到了识别有毒野生蘑菇、防止误食有毒野生蘑菇的“诀窍”。

  不可忽视的是,尽管现在是“学习型社会”,但有时间、有兴趣、有条件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市民毕竟有限。何况,人们要学的食品安全知识太多了。以前就有专家教人们如何识别“注水肉”、“毒生姜”、“孔雀石绿”、材质不合格的奶瓶等各种知识,只要还有不法商家生产、销售问题食品,今后市民可能还会有新的知识要学。此外,大量的问题食品是人们肉眼识别不了的。纵然一些市民善于鉴别问题食品,但如果缺失反映问题的热情,也只能自保。而形成一套食品安全共治格局,让各方主体善尽其责、分工合作,远比让市民成为“食安专家”更能纾解民生焦虑。所以,对监管食品安全的相关部门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把市民培养成“食安专家”,而是打造出让市民参与食品安全共治的畅通渠道和高效机制。

  消费者因为天天接触各类食品,对食品安全状况感触最深,可谓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编外检测员”。相关部门为消费者提供畅通的投诉、举报渠道,并建立受理投诉和举报的快速反应机制,做好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将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治理格局汇聚强劲力量。

  形成一套食品安全共治格局,需要建立有效的动员和激励机制 。深圳市2018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将把《深圳经济特区食品安全监督条例》作为重点宣传内容,此举有助于政府、生产经营者、社会等各方认清自身角色,凝聚各方力量来管住食品安全。除此之外,监管制度体系的完善、投诉和举报渠道的建立、有奖举报制度的实施、多部门的协调联动等等,都应纳入审视的范围。只有从制度防线、执法司法、发动社会等方面想办法,食品安全的共治格局才能成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