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谁来为健身教练资质“健身”
张淳艺
//www.workercn.cn2018-03-16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3月不减肥,全年徒伤悲”,进入3月,不少人开始健身锻炼。在健身教练的选择上,不少人坦言主要“看外形”,至于教练是否经过考核持证上岗则不得而知。《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走访北京市多家连锁健身房及健身工作室发现,健身教练的资质证书五花八门,花几百元即可网上免试拿证。(3月15日《北京青年报》)

  在我国大众体育健身项目中,游泳、潜水、攀岩、滑雪等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相关教练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而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属于水平评价类,并非强制性的。随着健身行业的蓬勃发展,对健身教练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一些机构看到了健身教练培训认证的商机,于是便有了名目繁多的健身教练证书。

  国家健身专业人员认证、中国专业健身教练证书等证书,让人眼花缭乱。在证书泛滥的表象之下,更不乏收钱发证的逐利冲动。不少发证机构根本没有把培训技能放在第一位,只是靠着考证培训和考务费,把证书做成了一门生意。此外,一些个人健身工作室在招聘教练时,并不在意对方有没有资质证书,只要对方身材不错,善于沟通,就可以先上岗再培训。

  健身虽然不属于国家规定的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却同样存在着风险。如果教练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不能根据每个健身者的身体差异,提供准确的锻炼指导意见,轻者会影响训练质量,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学员身体损伤。2014年7月,17岁的沈阳女孩张婉婷在某知名连锁健身房的减肥训练营中猝死,经调查,事发时的教练并无相关资质和急救常识。

  正如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管理部主任罗军所言:“健身教练是一个类医生的职业,应该对其专业性有一定的要求。”从长远来看,有必要考虑将健身列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教练准入门槛。而就当下来看,应提高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权威资质的含金量,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效应。

  业内人士指出,做健身指导需要系统地学习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和营养学等专业理论知识,这些是不可能靠短期培训完成的。目前,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内的健身教练资质,均对报考者的专业背景未做要求。同时,一些培训机构已经深谙应试之道,零基础的学员在经过短期培训后,也能顺利拿到教练证书。对此,有关部门应从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入手,提高报考条件,提高考试的专业化水平,真正选拔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健身教练。当那些含金量高的资质证书成了金字招牌,成为市民选择健身教练的重要依据,其余华而不实的证书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此外,对于健身教练的培训和认证也要加强监管,厘清责任。前些年,一些地方曾出台规定,驾龄3年内的车主违章及发生事故,都要“溯源”原培训驾校的责任。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如果健身教练因指导不当造成意外事故,有关部门应对当初培训认证的机构倒查责任。倘若确实存在走过场培训、交钱即发证等违规现象,则对其进行重罚,取消认证资格。只有建立“谁发证,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机构才不敢把健身教练培训认证念成“生意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