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游客不文明行为背后的“冷”思考
谢湘源
//www.workercn.cn2017-12-27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近几年来,我国的境外游、国内游,呈现井喷式地增长,许多地方通过发展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而个别中国游客的行为却屡遭诟病,受到各界声音挞伐,试问我们到底离文明出游有多远?

  游客不文明的“习惯性”行为是个难治的痼疾。媒体镜头聚焦下的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曝光频繁:长沙世界之窗大卫雕像遭女游客咸猪手;中国客涌入南极,拍婚纱照吓跑企鹅;女性游客被指在泰国廊曼机场洗手间裸露上身;中国人为了让泰国景区的古钟发出声音公然用脚踢古钟……这些不文明现象只是冰山一角,而连串的旅游“负面清单”纷纷指向中国游客,一度毁损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单从勒温的“场论”视角来看,游客的社会公德不文明行为是个人因素与其周围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主观方面说,不文明行为的出现源于个人文明出游的意识空白。游客通常在旅游中追求一种“忘我”的状态,有钱就是任性,什么社会文明公德纷纷抛之脑后,尽兴就是玩乐宗旨。从客观方面而言,物理环境的暗示和行为的示范效应加剧了这种不文明现象的产生。比如在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地方,旅游者乱扔垃圾的发生行为率较高。借用经济学上的“马太效应”可以合理解释个人行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此外,模仿和从众容易成为游客可靠的参照系统,让多数人对一些行为习以为常。譬如,草地上有一行人经过,很快那块草地便会走出一条路来,于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大家所为,不会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合理之处。

  一言以蔽之,个人素质是不文明行为发生的病灶。首先,个人认识上的提升是解决游客不文明行为难禁的新常态。有意识地遵循自然、社会法则,不肆意妄为,对景区的文物、草木发自内心地爱护。中国游客在泰国广受欢迎不仅是因为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游客都能做到入乡随俗。其次,不下手是应对不文明现象发生的有效之举。不盲从,不效仿,对有违社会公德的事坚决不做,不乱画、不乱丢,把个体的小行为内化为有规矩可依的自由状态。譬如大连旅客孙女士的这种行为值得赞赏,带家人去台湾旅游,随身携带网购“移动厕所”神器,随时解决孩子如厕难的问题。此外,多举措并行也是治理旅游乱象的应有之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