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该补“媒介素养课”的不止孩子
张东锋
//www.workercn.cn2016-11-29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曾有这么一条提问:“谈谈智能手机对我们生活的作用与影响?”有人答:“腰酸背痛。”这听起来像是个段子,不过倒也切合智能手机负面效果的真实图景。备受关注的是,这种负面效果不仅影响着成年人,而且正在向低龄人群扩散,引发家长们忧心忡忡。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六成“00后”拥有手机,部分孩子沉迷手机令家长担忧,呼吁给这些孩子“补上媒介素养课”。

  报道用“无奈、无力、无措”来描述家长们在处理“孩子与手机”关系时的尴尬状况,并列举了一些困境。比如,老师建了班级同学群收发通知,如果孩子不配手机就没办法及时了解信息;孩子们需要通过手机网络寻找信息,但又面临着网络游戏及不良信息的侵扰;更显夸张的是,家长想要管理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又怕激化亲子矛盾。从这个角度说,假使不能像电脑浏览器施以“家长控制”设置等物理限制的话,我们的确需要一门“媒介素养课”,教导孩子们“如何使用媒介以及对媒介信息进行理性、批判式解读,并借助媒介发展自身的能力”。如报道中提到,早在十几年前,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就已启动相关项目,澳大利亚甚至已通过法律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常规教育,这足以给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以启示和经验。

  不过,较真起“媒介素养”,需要“补课”的显然不应该仅仅是“00后”。说到“媒介素养”,概括起来大抵集中在两个层面,即“媒介认知”和“媒介使用”。就前者而言,我们需要追问的是:“00后”与手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梳理报道中提到的手机对“00后”的重要性,一部分难逃“制造性嫌疑”,比如老师发通知是不是一定需要班级同学群,究竟有哪些通知不能随堂布置?还有说法是担心孩子不会使用电子产品而被边缘化或被排斥,但这样的环境又是如何形成的?至于“媒介使用”,让人感到矛盾的是:如果说“信息技术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增加,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搜索被普遍使用,加剧了少年儿童对网络的依赖”,那么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为何这些课程只教会了孩子上网,而不是更好地利用手机和网络?我们需要意识到,在一个由学校、家庭和孩子构成的多方教育体系里,“媒介素养课”从来都不能只面向孩子,重要的是成年人如何把他们引入虚拟世界,呈现给他们什么样的世界。

  关注“00后”沉迷手机现象,除了“孩子与手机”的直接关系,深层次的是“孩子与家长”的关系。翻阅过往报道,不独中国,现代社会里用手机、iPad“哄孩子”的家长大有人在。更有甚者,居然还出现了“父母沉迷玩手机,四岁孩子不会叫爸爸”的“奇闻”。一方面,正如有专家建议的,家长应主动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媒介组合,以此扩大孩子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渠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成年人特别是家长首先应该将自己从被手机“奴役”的沉迷中解脱出来,用更多时间去陪伴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需求。换句话说,家长不仅要学会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孩子更好使用各种媒介,更应该以自己的存在来替代手机等互联网工具以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避免“孩子朋友圈拉黑家长”的尴尬。

  没有人会否认智能手机等高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然而当我们对其产生过度依赖性时,原本的工具却讽刺地变成了主宰,这才是最值得警惕之处。“孩子与手机”的关系,根本上是“人与手机”乃至“人与人”的关系。希望孩子不要沉迷手机,关键是成年人先把自己从手机中解放出来,正确对待自己与媒介的关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